[发明专利]一种集成式散热的泵控液压缸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66994.6 | 申请日: | 2020-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529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钱林方;陈龙淼;徐亚栋;孙乐;邹权;李霄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15B15/08 | 分类号: | F15B15/08;F15B15/18;F15B21/0423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岑丹 |
地址: | 21009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成 散热 液压缸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集成式散热的泵控液压缸,包括伺服电机与液压循环系统,所述液压循环系统包括液压缸、齿轮泵、油管以及电机冷却壳体,所述伺服电机置于冷却壳体内部,所述伺服电机的转轴与齿轮泵的主动齿轮同心且固连,齿轮泵的一个油口通过第一油管与冷却壳体的一个油口相连,所述冷却壳体的另一个油口通过第二油管与液压缸的有杆腔相连,所述液压缸的无杆腔端面与齿轮泵相通。本发明使用伺服电机的冷却壳体代替了传统油箱的功能,同时冷却壳体外壁自带了散热片,以对油液进行冷却,省去了散热器这一结构,而对伺服电机的精确控制,则可以取代换向阀、流量控制阀等部件的功能,这使得该集成式散热的泵控液压缸体积更小,动态响应性能更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液压系统与伺服电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集成式散热的泵控液压缸。
背景技术
较之于电气系统,液压系统具有功率大,易于实现直线运动等优点。在传统的电液联合控制中,电机、油泵、油箱、换向阀、流量控制阀、液压缸等环节必不可少,结构较为繁琐,体积难以压缩,且难以实现高动态响应的伺服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集成式散热的泵控液压缸。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集成式散热的泵控液压缸,包括伺服电机与液压循环系统,所述液压循环系统包括液压缸、齿轮泵、油管以及电机冷却壳体,所述伺服电机置于冷却壳体内部,所述伺服电机的转轴与齿轮泵的主动齿轮同心且固连,齿轮泵的一个油口通过第一油管与冷却壳体的一个油口相连,所述冷却壳体的另一个油口通过第二油管与液压缸的有杆腔相连,所述液压缸的无杆腔端面与齿轮泵相通。
优选地,所述伺服电机与冷却壳体共用一个端面,伺服电机的转轴通过端面伸出,与齿轮泵的主动齿轮固连。
优选地,所述冷却壳体外壁设有散热片。
优选地,液压缸与冷却壳体安装在同一竖直平面内。
优选地,所述冷却壳体与液压缸共同安装在齿轮泵一侧的端面上。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为:本发明使用伺服电机的冷却壳体代替了传统油箱的功能,同时冷却壳体外壁自带了散热片,以对油液进行冷却,省去了散热器这一结构,而对伺服电机的精确控制,则可以取代换向阀、流量控制阀等部件的功能,这使得该集成式散热的泵控液压缸体积更小,动态响应性能更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集成式散热的泵控液压缸原理图。
图2是本发明的集成式散热的泵控液压缸三维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集成式散热的泵控液压缸三维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集成式散热的泵控液压缸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3所示,一种集成式散热的泵控液压缸,包括伺服电机1与液压循环系统2,所述液压循环系统包括液压缸21、齿轮泵22、油管以及电机冷却壳体23。所述伺服电机1置于冷却壳体23内部,所述伺服电机1的转轴与齿轮泵22的主动齿轮同心且固连,齿轮泵22的一个油口通过第一油管24与冷却壳体23的一个油口相连,所述冷却壳体23的另一个油口通过第二油管25与液压缸21的有杆腔相连,所述液压缸21的无杆腔端面直接与齿轮泵22相通。
在具体安装时,伺服电机1与冷却壳体23共用一个端盖,且应使用密封圈做好密封处理。伺服电机的转轴通过端面伸出,与齿轮泵的主动齿轮固连。
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冷却壳体23外侧壁设有散热片,使得冷却壳体兼具散热器的功能。
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液压缸21与冷却壳体23安装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三者形成一体化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6699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