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坝后减脱水河段潮汐式支流河口水生态系统及构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68192.9 | 申请日: | 2020-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475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赵进勇;丁洋;付意成;彭文启;张晶;邢乃春;冯杰;王兴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E02B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华智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70 | 代理人: | 李林合 |
地址: | 10003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坝后减 脱水 河段 潮汐 支流 河口 水生 系统 构建 方法 | ||
1.一种坝后减脱水河段潮汐式支流河口水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岸坡型湿地(1)、第二岸坡型湿地(2)、第一漫流式湿地(3)、第二漫流式湿地(4)、第一组湿地水文支路(5)、第二组湿地水文支路(6)和闸门(7);
所述第一岸坡型湿地(1)、第一漫流式湿地(3)和第一组湿地水文支路(5)位于减脱水河段的支流河口回水区的一侧;所述第二岸坡型湿地(2)、第二漫流式湿地(4)和第二组湿地水文支路(6)位于减脱水河段的支流河口回水区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岸坡型湿地(1)位于第一漫流式湿地(3)和减脱水河段的支流河口回水区之间;所述第一组湿地水文支路(5)横跨第一岸坡型湿地(1),其一端通过闸门(7)与减脱水河段的支流河口回水区的一侧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一漫流式湿地(3)连接;所述第二岸坡型湿地(2)位于第二漫流式湿地(4)和减脱水河段的支流河口回水区之间;所述第二组湿地水文支路(6)横跨第二岸坡型湿地(2),其一端通过闸门(7)与减脱水河段的支流河口回水区的另一侧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二漫流式湿地(4)连接,通过将回水区的水经人工诱导湿地水文支路通过岸坡型湿地进入漫流式湿地;
所述第一漫流式湿地(3)和第二漫流式湿地(4)从地表至地下包括:鹅卵石层、混合土层、沸石层、火山岩层、陶粒层和轮胎颗粒层;
第一组湿地水文支路(5)和第二组湿地水文支路(6)的构建方法为:
A1、根据减脱水河段的支流河口回水区的两侧现状地势,开挖多条湿地水文支路;
A2、在湿地水文支路的深水区种植沉水植物,在湿地水文支路的浅水区种植挺水植物;
A3、将多条种植了植物的湿地水文支路设置在减脱水河段的支流河口回水区和第一漫流式湿地(3)之间,横跨第一岸坡型湿地(1),构成第一组湿地水文支路(5);
A4、将多条种植了植物的湿地水文支路设置在第二漫流式湿地(4)和减脱水河段的支流河口回水区之间,横跨第二岸坡型湿地(2),构成第二组湿地水文支路(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坝后减脱水河段潮汐式支流河口水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鹅卵石层的鹅卵石粒径为6cm至8cm,其厚度为5cm;所述混合土层的厚度为15cm;所述沸石层的厚度为24cm,其粒径为2mm至5mm;所述火山岩层的厚度为12cm,其粒径为2cm至5cm;所述的陶粒层的厚度为12cm,其粒径为2mm至5mm;所述轮胎颗粒层的厚度为12cm,其粒径为2mm至6mm。
3.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坝后减脱水河段潮汐式支流河口水生态系统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减脱水河段的支流河口回水区的两侧现状地势,进行土方开挖坝后减脱水河段潮汐式支流河口水生态系统;
S2、通过坝后减脱水河段潮汐式支流河口水生态系统对坝后减脱水河段潮汐式支流河口水生态进行修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坝后减脱水河段潮汐式支流河口水生态系统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以下分步骤:
S11、根据减脱水河段的支流河口回水区的两侧现状地势,开挖第一岸坡型湿地(1)、第二岸坡型湿地(2)、第一漫流式湿地(3)、第二漫流式湿地(4)、第一组湿地水文支路(5)和第二组湿地水文支路(6);
S12、对第一岸坡型湿地(1)、第二岸坡型湿地(2)、第一漫流式湿地(3)、第二漫流式湿地(4)、第一组湿地水文支路(5)和第二组湿地水文支路(6)进行构建,得到土方开挖坝后减脱水河段潮汐式支流河口水生态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6819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转向拉杆总成装配预压收口机
- 下一篇:驾驶行为数据测试系统与采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