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调温、防烫型温针灸的固定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68301.7 | 申请日: | 2020-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730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洪寿海;徐丽萍;徐福;宣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中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东方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H39/06 | 分类号: | A61H39/06;A61H39/08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信立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0 | 代理人: | 陈炳萍 |
地址: | 310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调温 防烫型温 针灸 固定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调温、防烫型温针灸的固定装置,包括底框,所述底框下端设置有用于可进行高度调节的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上设置有用于调节艾灸炙烤区域温度的调节温度装置,所述调节温度装置上端设置有用于对针灸针进行支撑固定的夹紧装置,所述底框内侧设置有底网,所述底框上周圈设置有环网。本发明通过可调节高度的支撑装置的设置便于对身体不同部位进行调整,适应身体各处实施温针灸治疗;通过夹紧装置的设置便于对针灸针的夹持,从而方便更换针灸针上端的艾柱;通过调节温度装置的设置便于对艾灸炙烤区域进行炙烤面积的调整,进而改变炙烤温度,适应不同人体的炙烤;环网、底网的设置防止艾条在燃烧过程中掉落,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艾灸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调温、防烫型温针灸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灸法是我国传统针灸医学的一个主要部分。灸法古称“灸焫”,又称艾灸。指以艾绒为主要材料,点燃后直接或间接熏灼体表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温经通络,升阳举陷,行气活血,祛寒逐湿,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并可用于保健。因其制成的形式及运用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温针灸灸、艾炷灸、温针灸和温灸器灸等数种。目前在针灸临床治疗中,温针灸使用最为普遍。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现常用艾柱点燃直接插入针柄,在艾灸温热的同时,可通过针体将热力直接传入穴位,从而更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目前在温针灸操作过程中,由于针灸针上端艾灸的重力问题,易使针灸针压弯,烫伤患者;其二,在温针灸过程中,艾柱容易掉落,从而烫伤患者;其三,在温针灸过程中,艾灸的温度不易调节控制,给使用造成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可调温、防烫型温针灸的固定装置,本发明通过可调节高度的支撑装置的设置便于对身体不同部位进行调整,适应身体各处实施温针灸治疗;通过夹紧装置的设置便于对针灸针的夹持,从而方便更换针灸针上端的艾柱;通过调节温度装置的设置便于对艾灸炙烤区域进行炙烤面积的调整,进而改变炙烤温度,适应不同人体的炙烤;环网、底网的设置防止艾条在燃烧过程中掉落,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可调温、防烫型温针灸的固定装置,包括底框,所述底框下端设置有用于可进行高度调节的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上设置有用于调节艾灸炙烤区域温度的调节温度装置,所述调节温度装置上端设置有用于对针灸针进行支撑固定的夹紧装置,所述底框内侧设置有底网,所述底框上周圈设置有环网,所述调节温度装置与所述支撑装置连接,所述夹紧装置与所述调节温度装置连接。
进一步设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内侧滑动设置有第一活动杆,所述第一固定杆上套设有固定旋螺,所述第一活动杆下端设置有底座,所述第一固定杆下端设置有缺口螺纹槽,所述固定旋螺与所述第一固定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与所述底框焊接。
如此设置,通过抽动所述第一活动杆,之后通过所述固定旋螺旋紧在所述第一固定杆上对所述第一活动杆位置进行锁定,便于对支撑高度进行调整。
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固定杆在所述底框下端分布有三处,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一活动杆球铰链连接。
如此设置,保证支撑整体的稳定性。
进一步设置:所述夹紧装置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对称设置在所述调节温度装置上,所述支撑板上穿设有第二活动杆,所述第二活动杆一端靠近中心位置处设置有弧形固定板,所述第二活动杆远离所述弧形固定板一端设置有凸缘,且位于该凸缘与所述支撑板间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与所述第二活动杆间隙连接,所述第二活动杆与所述支撑板滑动连接,所述支撑板与所述调节温度装置连接。
如此设置,通过所述弹簧推撑所述第二活动杆向外侧移动,使所述弧形固定板相对松开针灸,当需要在针灸针针柄上插入艾条时,通过按压所述第二活动杆使所述弧形固定板对针灸进行夹紧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中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东方医院),未经浙江省中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东方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683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