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循环式降雨模拟实验系统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0674246.2 申请日: 2020-07-14
公开(公告)号: CN111715432A 公开(公告)日: 2020-09-29
发明(设计)人: 邹磊;夏瑞;王飞宇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主分类号: B05B9/04 分类号: B05B9/04;B05B14/40;G01N33/24
代理公司: 北京市京大律师事务所 11321 代理人: 方晓明
地址: 100101 ***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循环 降雨 模拟 实验 系统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循环式降雨模拟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式降雨模拟实验系统包括降雨情境模拟箱(1)和雨水回收箱(5),其中;

所述降雨情境模拟箱(1)的内部形成有独立的用于开展多情境降雨同步实验的多个降雨情境模拟腔(101),所述降雨情境模拟箱(1)的顶部开设有与各所述降雨情境模拟腔(101)相对应的多个开口,各所述降雨情境模拟腔(101)分别与对应的各所述开口贯通,在各所述开口位置对应设置有模拟不同降雨强度和不同雨滴大小的喷洒组件(2);

所述雨水回收箱(5)的内部形成有对回收的雨水进行沉降处理的雨水沉降过滤腔(501)和对沉降后的雨水进行收集的雨水收集腔(502),各所述降雨情境模拟腔(101)通过循环回收管路(7)与所述雨水沉降过滤腔(501)连通,所述雨水沉降过滤腔(501)与所述雨水收集腔(502)之间通过输水孔(503)连通,所述雨水收集腔(502)通过循环供水管路(4)与各所述喷洒组件(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式降雨模拟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降雨情境模拟箱(1)设置于所述雨水回收箱(5)的上方,各所述降雨情境模拟腔(101)在所述降雨情境模拟箱(1)内沿水平方向并排排布,所述雨水沉降过滤腔(501)和所述雨水收集腔(502)在所述雨水回收箱(5)内水平方向并排排布,所述雨水沉降过滤腔(501)的上部和所述雨水收集腔(502)的上部通过所述输水孔(503)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式降雨模拟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沉降过滤腔(501)内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多个减力隔板(504),相邻两所述减力隔板(504)分别在顶端和底端预留有输水间隙(505),所述雨水沉降过滤腔(501)的底部设置有倾斜放置的滤网隔板(506),所述滤网隔板(506)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大于30°,所述循环回收管路(7)与所述雨水沉降过滤腔(501)的一端连通,所述输水孔(503)与所述雨水沉降过滤腔(501)的另一相对端连通,各所述减力隔板(504)位于所述循环回收管路(7)与所述输水孔(503)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式降雨模拟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供水管路(4)与所述雨水收集腔(502)的一端连通,所述输水孔(503)与所述雨水沉降过滤腔(501)的另一相对端连通,所述雨水收集腔(502)的底部内壁为由所述输水孔(503)至所述循环供水管路(4)方向逐渐向下倾斜的斜坡状,所述循环供水管路(4)与所述雨水收集腔(502)连通位置的高度小于所述雨水收集腔(502)的底部内壁最高位置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式降雨模拟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回收管路(7)包括主回水管(701)和多个分支回水管(702),各所述分支回水管(702)设置于所述降雨情境模拟箱(1)的下方,且各所述分支回水管(702)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降雨情境模拟腔(101)相连通,各所述分支回水管(702)的另一端均与所述主回水管(701)的一端连通,所述主回水管(701)的另一端与所述雨水沉降过滤腔(501)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式降雨模拟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供水管路(4)包括主供水管(401)和多个分支供水管(402),各所述分支供水管(402)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喷洒组件(2)连接,各所述分支供水管(402)的另一端均与所述主供水管(401)的一端连通,所述主供水管(401)的另一端与所述雨水收集腔(502)连通;

所述主供水管(401)上设置有对所述主供水管(401)内的水流进行上提的动力组件(6),各所述分支供水管(402)上分别设置有流量控制阀(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循环式降雨模拟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组件(6)包括水泵(601)和驱动所述水泵(601)的电机(602),所述水泵(601)设置于所述主供水管(401)上,所述电机(602)的输出轴与所述水泵(601)的叶片转轴连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74246.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