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分子细胞载体、载药体系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77793.6 | 申请日: | 2020-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887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3 |
发明(设计)人: | 王瑞兵;高成;成谦;李铭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澳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50 | 分类号: | A61K9/50;A61K9/127;A61K47/46;A61K47/40;A61K31/352;A61K31/704;A61P35/00;A61P29/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超凡明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58 | 代理人: | 王晖;刘书芝 |
地址: | 中国澳门*** | 国省代码: | 澳门;8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子 细胞 载体 体系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分子细胞载体、载药体系及其制备方法,涉及超分子化学,超分子材料和细胞制剂技术领域。基于超分子主客体作用构建的超分子细胞载体可实现基于细胞功能的靶向递送效果,具有高生物相容性、高生理屏障透过性和高靶向性。不需要对细胞表面进行共价键修饰,对修饰的细胞生理功能没有影响。本发明提供的超分子细胞载体的制备方法具有制备工艺简单、快速、条件温和和普适性的优势,该方法具有生物正交性。此外,还提供了一种载药体系,可以实现靶向药物治疗的载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超分子化学,超分子材料和细胞制剂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超分子细胞载体、载药体系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炎症与人体各种疾病息息相关,其中也包括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然而目前传统药物制剂以及人工合成的靶向制剂对这些重大疾病的治疗效果均不明显,可能与血液循环过程中网状内皮系统的清除作用、到达病变组织前的生理屏障作用以及对病变组织较弱的靶向选择性等因素有关,这些影响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最终作用浓度和治疗效果。因此,针对这些与炎症相关的重大疾病,寻找新的递送载体和新的靶向作用途径,开发出新一代具有高生物相容性、高生理屏障透过性、高靶向性的药物制剂是研究和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分子细胞载体、载药体系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超分子细胞载体,其包括通过主客体作用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为大环主体分子修饰的第一细胞,第二部分为客体分子修饰的纳米粒子或客体分子修饰的第二细胞,第一部分中的大环主体分子通过偶联嵌膜材料嵌入第一细胞的细胞膜中。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进行生物功能的基本单位,若将细胞作为药物递送载体则具有许多天然的优势,但是目前关于利用细胞作为药物载体的相关研究较少,且细胞载体的构建方法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其中一种是通过细胞对药物载体的内吞作用来实现细胞对药物载体的负载,然而被吞噬的药物载体可能在胞内环境中发生降解并引起细胞毒性,从而影响基于细胞生理功能的药物递送。还有一种是通过细胞表面与药物载体的共价结合或者特定的配体-受体结合来实现细胞对药物载体的负载,其中共价结合方式涉及到在细胞膜上进行复杂的多步化学反应,可能会影响细胞活性;而通过特定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的结合方式仅限于表达相关受体的特定细胞,其应用范围局限性较大。
发明人创造性的提供了一种嵌膜材料嵌入第一细胞的细胞膜的思路,避免了细胞表面与药物载体的共价结合导致细胞活性下降,同时也不仅限于表达相关受体的特定细胞,本发明提供的第一细胞可以根据载药需求进行自适应调整,其应用范围广。在嵌膜材料的一端偶联大环主体分子,大环主体分子可以通过主客体作用与客体分子连接,从而组成超分子细胞载体。
嵌膜材料与细胞膜的结构成分及其类似,通过疏水作用力与细胞膜表面的磷脂层自组装结合。
主客体化学是近些年来兴起的新的研究方向,它是通过主体分子与客体分子之间以非共价键的方式产生键合,研究较多的是β-环糊精与金刚烷的主客体作用,在水中客体分子金刚烷由于疏水性会自动与主体分子环糊精的疏水性空腔结合,形成较为稳定的主客体作用产物。
通过主客体作用以及大环主体分子的偶联嵌膜材料嵌入第一细胞构建的超分子细胞载体可以实现基于细胞功能的靶向递送效果。该超分子细胞载体克服了现有技术需要通过细胞对药物载体的内吞作用才能实现细胞对药物载体的负载的缺陷,该超分子细胞载体不会引发细胞毒性,具有生物正交性。
在本发明应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大环主体分子为环糊精(CD)、葫芦脲(CB)、杯芳烃、柱芳烃或冠醚;优选的,大环主体分子为β-环糊精。
冠醚可以是双环冠醚、三环冠醚、多环冠醚和杂冠醚中的任意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澳门大学,未经澳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777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童颜∨美提升护肤水乳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海绵和棉布互换多功能双头拖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