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助力转向器总成装配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79836.4 | 申请日: | 2020-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410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发明(设计)人: | 李卫彤;陈荣;张云彦;吴少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和氏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21/00 | 分类号: | B23P2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陈慧华 |
地址: | 51914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助力 转向器 总成 装配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助力转向器总成装配工艺,包括如下步骤:装配壳体总成;装配蜗杆总成,并将蜗杆总成安装在壳体总成内;装配助力轴总成,将助力轴总成安装在壳体总成内,使蜗轮啮合连接蜗杆;在上助力轴的上端注塑花键;装配转向轴总成,并将转向轴套设在上助力轴上端的花键处;装配上护管总成,将上护管套设在下护管的上端,并在上护管的下端安装调节手柄组件;将上护管和下护管分别套设在转向轴和上助力轴上,使转向轴的上端伸出上护管的上端;将下护管下端的底板通过螺栓固定在壳体总成上。各个步骤之间的装配顺序合理,而且每个步骤可以由不同的工人进行控制装配,可以降低装配出错的概率,提高装配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助力转向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助力转向器总成装配工艺。
背景技术
转向器总成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将方向盘受到的力传递至车轮上。图1为转向器总成的结构示意图,转向器总成包括壳体总成、蜗杆总成、助力轴总成、上护管总成以及下护管等,其中,蜗杆总成包括蜗杆以及四爪连接头等,助力轴总成包括上助力轴、下助力轴、蜗轮、扭杆和扭矩传感器等,转向轴总成包括转向轴和公差环等,上护管总成包括上护管和调节手柄组件,调节手柄组件包括调节手柄、调节支架和调节螺栓等,下护管的下端安装有底板,底板用于将下护管固定在壳体总成上。转向器总成的结构复杂,包含的零部件繁多,现有技术中,工人装配转向器总成时,一个转向器总成从始至终都由同一个工人装配,工人将零部件一个一个地装配在一起,各个零部件之间的装配顺序不合理,又经常会发生漏装零部件的现象,而此时只能将装配了一部分的转向器总成拆开再重新装配,操作繁琐,装配效率极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电动助力转向器总成装配工艺,能够将转向器总成分成几个步骤进行装配,可以降低装配的出错概率,提高装配效率。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助力转向器总成装配工艺,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装配壳体总成;步骤二、装配蜗杆总成,并将蜗杆总成安装在壳体总成内;步骤三、装配助力轴总成,将助力轴总成安装在壳体总成内,使蜗轮啮合连接蜗杆;步骤四、在上助力轴的上端注塑花键;步骤五、装配转向轴总成,并将转向轴套设在上助力轴上端的花键处;步骤六、装配上护管总成,将上护管套设在下护管的上端,并在上护管的下端安装调节手柄组件;步骤七、将上护管和下护管分别套设在转向轴和上助力轴上,使转向轴的上端伸出上护管的上端;步骤八、将下护管下端的底板通过螺栓固定在壳体总成上。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助力转向器总成装配工艺,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装配工艺先装配好壳体总成,然后分别装配好蜗杆总成、助力轴总成、转向轴总成和上护管总成等,再按顺序将蜗杆总成和助力轴总成安装在壳体总成内,将转向轴总成和助力轴总成装配在一起,将上护管总成和下护管装配在一起,最后将上护管总成和下护管分别安装在转向轴总成和助力轴总成上,各个步骤之间的装配顺序合理,而且每个步骤可以由不同的工人进行控制装配,可以降低装配的出错概率,并且易于发现问题,一旦发现漏装零部件的情况,也可以针对性地拆下某一部分的零部件重新装配,而不需要将所有的零部件都拆下,从而提高了装配的效率,整个装配工艺生产线节拍≤102秒,还可以兼容两种或以上类似工艺的产品,工装的换型时间≤10min,还可以通过二维码和RFID在线自动识别、检测及诊断技术以及追溯系统的应用辅助支持,保证本装配工艺的可靠性及可追溯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步骤三具体为:在蜗轮的下端插设下助力轴,将扭杆插设于上助力轴的下端,并将上助力轴的下端插设在下助力轴的上端,使扭杆位于下助力轴内,在上助力轴的下端套设扭矩传感器,最后将蜗轮安装在壳体总成内,使蜗轮啮合连接蜗杆,并使下助力轴的下端伸出壳体总成的下端。在此步骤中,先按顺序装配好助力轴总成,可以降低装配助力轴总成的出错率,并能提高装配精度,再将装配好的助力轴总成安装在壳体总成内,可以提高装配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和氏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和氏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798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挤压模具及其润滑方法
- 下一篇:一种增材制造钛制件及其热处理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