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金属冶炼用的防堵塞式加热炉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83155.5 | 申请日: | 2020-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791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廖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廖华 |
主分类号: | F27B17/00 | 分类号: | F27B17/00;F27D99/00;F27D17/00;F27D3/12;F27D3/15;F27D7/02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李亮;李余江 |
地址: | 6102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 冶炼 堵塞 加热炉 | ||
本发明涉及金属冶炼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金属冶炼用的防堵塞式加热炉,包括支腿,所述支腿的上端设置有炉体,所述炉体的顶端中部等距离分布有若干个出气管,所述出气管的两侧面连通有导气管,所述炉体的内部底端设置有接灰板,且炉体的内部底端位于接灰板的中部下端设置有若干个中心管,所述炉体的另一侧设置有气体净化仓,所述炉体的侧壁内部设置有内腔。本发明采用锥形设计的接灰板,方便对金属冶炼时产生的残渣进行收集的同时,也能有利于外入空气与燃料的充分混合,避免了残渣掉落至炉体底部对吹风孔造成堵塞的问题,同时炉体内产生的高温气体可以回收利用,即可降低炉体内热量的流失,也使得加热炉的运用更加节能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冶炼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金属冶炼用的防堵塞式加热炉。
背景技术
在冶金工业中,加热炉是将物料或工件(一般是金属)加热到轧制成锻造温度的设备(工业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加热炉的应用,遍及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热处理、表面处理、建材、电子、材料、轻工、日化、制药等诸多行业领域。
现有的工业加热炉在应用过程中,炉体内燃烧所用的空气是从加热炉的底部通过管道送入到加热炉中,但是此种方式在空气送入时,由于出风口的数量有限,导致燃料与供入的空气接触不充分,不能充分发挥燃料燃烧所能释放出的热量,从而影响加热效率,而且燃料时产生的残渣容易堵住进风管道,阻挡了外界空气进入到加热炉中,使得燃料与空气接触不充分,并且炉体内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的排放,不能合理的利用,容易造成能源的浪费。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金属冶炼用的防堵塞式加热炉,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金属冶炼用的防堵塞式加热炉,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金属冶炼用的防堵塞式加热炉,包括支腿,所述支腿的上端设置有炉体,所述炉体的顶端中部等距离分布有若干个出气管,所述出气管的两侧面连通有导气管,所述炉体的炉口处连接有炉门,且炉体的内部设置有放置隔板,所述炉体的内部底端设置有接灰板,且炉体的内部底端位于接灰板的中部下端设置有若干个中心管,所述炉体的底端设置有底仓,且炉体的一侧设置有燃料箱,所述炉体的另一侧设置有气体净化仓,所述气体净化仓的上端连接有排气管,所述炉体的侧壁内部设置有内腔,且炉体的内侧壁位于放置隔板的下方设置有若干个燃料喷嘴。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燃料喷嘴的一端贯穿炉体延伸至其内部,且燃料喷嘴的另一端与燃料箱相连接,所述排气管的一端与内腔相连通,且排气管的另一端与气体净化仓相连接。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气体净化仓的内部分隔有过滤腔和混合腔,所述过滤腔的内部设置有至少两个滤网板,所述混合腔的内部注入有水,且混合腔与过滤腔的连接处上端开设有通气孔,且通气孔的位置高于混合腔内部水面的位置。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排气管的一端贯穿气体净化仓延伸至其内部连通有延伸管,所述延伸管的一端与排气管相连通,且延伸管的另一端延伸至混合腔内部的水中。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出气管的一端延伸至炉体的内部上端,且出气管的另一端为密封式,所述导气管的一端与出气管的侧面相连通,且导气管的另一端贯穿炉体延伸至内腔内。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放置隔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滑座,所述炉体的内侧壁对应滑座处均设置有滑槽,所述放置隔板与炉体通过滑座和滑槽滑动连接,且放置隔板为格栅式结构。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接灰板的中部设置有锥形板,且接灰板的上端位于锥形板的两侧对应开设有储灰槽,所述接灰板的下端两侧对应设置有滑块,所述锥形板的表面开设有若干个通气小孔,所述炉体的内部底端对应滑块处开设有滑轨,且接灰板与炉体通过滑块和滑轨滑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廖华,未经廖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8315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