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有应急自救浮标的无人潜航器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84210.2 | 申请日: | 2020-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769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发明(设计)人: | 管凤旭;王梓琦;张勋;杜雪;严浙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C11/52 | 分类号: | B63C11/52;B63B22/00;B63G8/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应急 自救 浮标 无人 潜航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无人潜航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有应急自救浮标的无人潜航器及其控制方法。本发明的无人潜航器适用于复杂的任务,针对不同工作环境可以采取相应保障措施。当本发明的无人潜航器因突发事件失事沉没于水底时,若浮标所带的缆绳长度大于失事的深度,且缆绳没有被海带等杂物缠住,则浮标可以直接带缆绳浮出水面,可以通过缆绳直接打捞无人潜航器;若浮标所带缆绳长度小于失事的深度,或缆绳长度大于失事的深度,但缆绳被缠住导致浮标不能带缆绳浮出水面时,浮标可以抛弃缆绳独自浮出水面。本发明不仅可以保护重要的工作数据,也可以在水面上第一时间向远程的工作人员发送自身的位置信息,作为UUV失事位置的参考定位。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人潜航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有应急自救浮标的无人潜航器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无人潜航器在水下工作时通讯困难,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自主决策,为了尽可能地减小失事风险,无人潜航器一般会设有自救装置。无人潜航器的自救方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通过增大体积获取浮力,通过减小重量获取浮力,通过释放自救浮标从而间接获取外力来打捞失事的无人潜航器。但这几种方式都存在缺陷,例如,对于增大体积式自救方式,当无人潜航器体积越大、工作深度越深时,对气囊的强度和体积要求越来越难以实现;对于减小重量自救方式,当无人潜航器自身运动受到限制时,抛载式装置即使抛掉重物,也依旧会使无人潜航器难以上浮。因此目前的大多数无人潜航器会根据自身的工作需求,至少采用上述一种甚至多种的自救手段,尽可能实现最优的自救方案。
释放自救浮标的方式,是指在无人潜航器遇险时,无人潜航器释放出一个带缆绳的浮标装置,该装置能够依靠自身正浮力快速上浮到水面,向水面工作人员示警并指示无人潜航器的大致位置;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浮标所携带的极细、且韧性强的缆绳打捞遇险的无人潜航器。这种自救浮标装置在适合条件下具有驱动结构简单、救援效率高的优点。但在复杂环境下,这种自救浮标装置就很容易失效。
自救浮标装置对携带的缆绳强度有很高的要求,强度越大、长度越长的缆绳占用的体积和重量也越大,但自救浮标装置自身的正浮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让这根缆绳无限制增长,因此这对无人潜航器的最大工作深度有限制。当无人潜航器工作的水域由于某些因素,其部分区域的最大深度超过自救浮标装置携带缆绳的长度,这样就会增加无人潜航器的风险。在某些复杂水域中,即使自救浮标装置携带缆绳的长度超过工作水域的深度,自救浮标装置携带缆绳也可能会能被渔网、海带等杂物缠住,使自救浮标装置不能顺利浮出到水面,从而失去定位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以执行水域环境复杂、且深度可能有突然异常增加等条件的复杂任务,具备较好安全保障的一种带有应急自救浮标的无人潜航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包括浮标;所述的浮标整体内嵌于无人潜航器的上部,且浮标的上表面与无人潜航器共形;所述的浮标包括浮标耐压舱、存储与供电单元和应急控制单元;所述的存储与供电单元包括供电与通讯防水接口P1、充电防水接口P2、数据存储计算机U0、充电模块U1、电源分配模块U2、蓄电池BT1、第一继电器K1和第一二极管D1;所述的应急控制单元包括压力传感器P3、缆绳释放电磁铁P4、复合天线1、北斗定位与通讯模块U3、浮标控制器U4、第二继电器K2、第二二极管D2和三极管Q1;
所述的浮标耐压舱外侧表面上铺设有浮力材料,在浮标耐压舱底部开设有凹槽;所述的数据存储计算机U0、充电模块U1、电源分配模块U2、北斗定位与通讯模块U3、浮标控制器U4、蓄电池BT1、第一继电器K1、第二继电器K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和三极管Q1均设置在浮标耐压舱内部;所述的供电与通讯防水接口P1、充电防水接口P2和压力传感器P3均设置在浮标耐压舱底部;所述的缆绳释放电磁铁P4设置在浮标耐压舱底部的凹槽中;所述的复合天线1设置在浮标耐压舱顶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842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控制瞄准光源的扫描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控制瞄准光源的扫描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