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震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85051.8 | 申请日: | 2020-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957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发明(设计)人: | 陈炳瑞;王旭;王睿;朱新豪;李涛;魏凡博;王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川藏铁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H11/06 | 分类号: | G01H1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达德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0 | 代理人: | 安磊 |
地址: | 430071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感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震传感器。该微震传感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振子模块以及动圈模块,振子模块的主振子可在导向框架内沿竖向移动,第一辅振子可在导向框架内沿水平横向移动,第二辅振子可在导向框架内沿水平纵向移动,主振子和导向框架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件,主振子的水平横向的侧面和第一辅振子的顶侧连接,第一辅振子和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主振子的水平纵向的侧面和第二辅振子的顶侧连接,第二辅振子和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三弹性件;动圈模块的永磁铁的竖向一端具有开口,线圈可在开口内沿竖向移动,线圈和主振子连接,线圈通过导线连接到传感器输出线。本发明可实现微震传感器对任意方向震动的敏感性,提高震动捕获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震监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震传感器。
背景技术
随着工程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工程围岩地质条件的逐渐复杂化,如何防治岩爆已成为地下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微震监测技术作为一种切实有效的监测和预警岩爆方法,其通过监测施工过程中岩石破裂产生的微震动波,可计算岩石破裂事件发生的时间、空间和能量分布,进而对工程围岩的能量富集状态进行评估,实现岩爆的监测和预警,已广泛应用于矿山、隧道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领域。
微震波的监测需要依靠微震传感器进行捕获,因此微震传感器的震动捕获能力决定了微震监测系统监测岩爆的准确性。现有微震传感器按照工作机理可分为动圈式、压电式、MEMS等,其中动圈式微震传感器出现的最早,由于结构简单可靠、成本低、性能优秀等优点,至今仍然是微震监测领域应用最广的微震传感器类型。
动圈式传感器按照信号监测范围可分为单向传感器和三向传感器。三向传感器本质上是由三个单向传感器相互正交组合而成,其体积臃肿且成本高昂,故实际应用中往往作为单向传感器阵列的补充,单向传感器仍旧是微震监测传感器的主要构成。
现有动圈式单向微震传感器受限于其结构,仅对单一固定方向的震动敏感。一旦震动波的传播方向与单向传感器的敏感方向不同,单项传感器的震动捕获能力就会大幅降低,即如果震动波的传播方向与传感器敏感方向正交,单向传感器甚至完全无法捕获震动,因此迫切需要对动圈式单向微震传感器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微震传感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如果震动波的传播方向与传感器敏感方向正交,单向传感器甚至完全无法捕获震动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微震传感器,所述微震传感器包括:
壳体;
振子模块,所述振子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振子模块包括主振子、辅振子以及导向框架,所述导向框架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主振子可在所述导向框架内沿竖向移动,所述辅振子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辅振子分别为第一辅振子和第二辅振子,所述第一辅振子可在所述导向框架内沿水平横向移动,所述第二辅振子可在所述导向框架内沿水平纵向移动,所述主振子的竖向顶端和所述导向框架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件,所述主振子的水平横向的侧面和所述第一辅振子的顶侧连接,所述第一辅振子的水平横向的侧面和所述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所述主振子的水平纵向的侧面和所述第二辅振子的顶侧连接,所述第二辅振子的水平纵向的侧面和所述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三弹性件;
动圈模块,所述动圈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动圈模块包括永磁铁以及线圈,所述永磁铁固定设置,所述永磁铁的竖向一端具有开口,所述线圈可在所述永磁铁的开口内沿竖向移动,所述线圈和所述主振子连接,所述线圈通过导线连接到传感器输出线。
进一步地,所述主振子通过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一辅振子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杆以及第二连接板,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设置在所述主振子的水平横向的侧面上,所述第一连接板背向所述主振子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安装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川藏铁路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川藏铁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8505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快速测量柔性板材平整度设备及方法
- 下一篇:数据处理方法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