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信号处理方法以及装置、RFID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86435.1 | 申请日: | 2020-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014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1 |
发明(设计)人: | 张锋;陈之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H04L27/26;H04L25/03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房德权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信号 处理 方法 以及 装置 rfid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信号处理方法以及装置、RFID系统,所述信号处理方法应用于RFID电子标签,包括:对数字基带信号进行编码处理,获得编码信号;对所述编码信号进行移相键控调制处理,获得第一调制信号;对所述第一调制信号进行正交频分复用调制处理,获得第二调制信号;将所述第二调制信号发送给RFID阅读器,由所述RFID阅读器对所述第二调制信号依次进行正交频分复用解调处理、移相键控解调处理以及解码处理。本发明提供的信号处理方法以及装置、RFID系统,可以使RFID系统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带宽,从而实现信号的高速传输,还可以显著降低信号传输的误码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射频识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信号处理方法以及装置、RFID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RFID(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Identification)技术作为物联网感知层的关键技术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RFID系统包括电子标签、阅读器以及应用软件系统,其基本工作原理是:电子标签进入阅读器产生的磁场后,接收阅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或者由电子标签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阅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应用软件系统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电子标签向阅读器传输信号通常采用负载调制的方式进行,负载调制是按照数据流的节拍对电子标签中振荡回路的电参数进行调节,使电子标签的阻抗大小和相位随之改变。负载调制主要有电阻负载调制和电容负载调制两种方式。
图1是电阻负载调制的电路图。在电阻负载调制中,调制电阻R1和控制开关S串联后与负载电阻R0并联,控制开关S的通断由二进制数据编码控制。当二进制数据编码为“1”时,控制开关S接通,电子标签的负载为调制电阻R1和负载电阻R0并联;当二进制数据编码为“0”时,控制开关S断开,电子标签的负载为调制电阻为R1。当控制开关S接通时,电子标签的负载较小。对于并联谐振,如果并联电阻较小,将降低品质因数。也就是说,当电子标签的负载较小时,品质因数将降低,这将使谐振回路两端的电压下降。因此,控制开关S接通或断开,会使谐振回路两端的电压发生变化。当谐振回路两端的电压发生变化时,由于电感耦合,这种变化会传递给阅读器,表现为阅读器的线圈两端的电压振幅发生变化,对阅读器进行电压调幅。
图2是电容负载调制的电路图。在电容负载调制中,调制电容C1和控制开关S串联后与负载电阻R0并联。由于接入了调制电容C1,谐振回路失谐,导致阅读器也失谐。控制开关S的接通和断开,使电子标签的谐振频率在两个频率之间转换。通过定性分析可知,调制电容C1的接入使电子标签的线圈两端的电压下降,阅读器的线圈两端的电压上升。电容负载调制的波形变化,与电阻负载调制的波形变化相似,但阅读器的线圈两端的电压不仅发生振幅的变化,也发生相位的变化。
随着数据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电子标签的容量正在逐渐加大。上述两种负载调制方式虽然简单,但无法满足爆炸式的数据传输,不适用于高速信号的传播。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是RFID系统现有的负载调制方式不适用于高速信号的传播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应用于RFID电子标签,包括:
对数字基带信号进行编码处理,获得编码信号;
对所述编码信号进行移相键控调制处理,获得第一调制信号;
对所述第一调制信号进行正交频分复用调制处理,获得第二调制信号;
将所述第二调制信号发送给RFID阅读器,由所述RFID阅读器对所述第二调制信号依次进行正交频分复用解调处理、移相键控解调处理以及解码处理。
可选的,所述对数字基带信号进行编码处理包括:
采用格雷码编码算法对所述数字基带信号进行编码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8643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