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净式人工湖恒水位坡面生态布局及其构建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0686738.3 申请日: 2020-07-16
公开(公告)号: CN111794176B 公开(公告)日: 2022-05-03
发明(设计)人: 金雅琴;史莹;常俊丽;张谦;李冬林 申请(专利权)人: 金陵科技学院
主分类号: E02B3/00 分类号: E02B3/00;E02B3/14;A01G9/02;A01G9/033;C02F3/32
代理公司: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代理人: 肖明芳
地址: 210000 江***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自净 人工湖 水位 生态 布局 及其 构建 方法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自净式人工湖恒水位坡面生态布局,它包括水源涵养汇水区(Ⅰ)、浅水位浮叶植物净化区(Ⅱ)、坡面两栖植物点缀区(Ⅲ)、环湖生态游憩赏景区(Ⅳ)和恒水位污染物拦截区(Ⅴ),

其中,水源涵养汇水区(Ⅰ)位居地势高处,为人工湖水源上游,承接夏季汛期的雨水汇流,通过种植湿地植物起水源涵养作用;浅水位浮叶植物净化区(Ⅱ)通过种植浮叶植物(4)对湖水实施净化除污,兼有景观改良作用;坡面两栖植物点缀区(Ⅲ)为常水位线以上,通过土工结构和两栖植物种植对坡面进行巩固防蚀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环湖生态游憩赏景区(Ⅳ)位居坡顶湖周游憩道边缘,通过种植景观乔木和观花灌木对四周景观打造;下游修建恒水位污染物拦截区(Ⅴ),用于人工湖水位恒定和污染物截留,

其中,所述坡面两栖植物点缀区(Ⅲ)沿水位线自下而上铺设坡面护坡砖(6),并通过兼种两栖植物起到软硬结合、生物兼顾,为湖岸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创造条件;所述坡面护坡砖(6)为一多面体结构,具有方向性,左右侧面(8)宽18~20cm,上下侧面(9)宽9~10cm,四角侧面(11)宽8~9cm,中间留有边长7~8cm的正方体孔洞(10);所述坡面护坡砖(6)厚度10~12cm,底部设有3个截面半圆形的生物桥(12、13),生物桥(12、13)横置于护坡砖(6)底部,而中央大型生物桥(13)顶部与正方体孔洞(10)相通,便于水生植物根系共生,而两端小型生物桥(12)则为坡面底部的软体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和迁徙通道;

所述恒水位污染物拦截区(Ⅴ)位于人工湖下游一侧,筑成一堤坝(2),自底部自然向上收缩,顶部筑平,一侧留有水位控制闸口(3),所述水位控制闸口(3)为一簸箕型,前端靠近水体,设计为恒水位挡墙(14),两侧为闸壁(15),支撑闸口,后端设计为闸顶(16)和出水口(17),出水口(17)固定有栅栏,用于拦截固体污染物;

所述水位控制闸口(3)挡墙(14)为一混凝土结构,构筑宽度4.5~6m,出水口(17)宽度3.5~4m,出水口(17)高度不小于2m,确保汛期水流畅通;所述水位控制闸口(3)的闸顶(16)宽度等同于湖周游憩道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净式人工湖恒水位坡面生态布局,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源涵养汇水区(Ⅰ)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构建植被缓冲带水生植物,所述水生植物包括再力花、水葱、唐菖蒲、水烛、黑三菱、菰中的任意一种,种植方式为群团状自然种植,栽植密度为15~20株/m2,种植间隙间种耐水草本植物,兼有水土保持作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净式人工湖恒水位坡面生态布局,其特征在于,所述浅水位浮叶植物净化区(Ⅱ)居常水位以下,浮叶植物选用睡莲、光叶眼子菜、荇菜、菱角中的任意一种,种植模式为点状配置,栽植密度为10~15株/m2,后期自然增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净式人工湖恒水位坡面生态布局,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栖植物包括两栖蓼、水毛莨、鸢尾、苦草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植于坡面护坡砖(6)的正方体孔洞(10)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净式人工湖恒水位坡面生态布局,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湖生态游憩赏景区位(Ⅳ)的景观乔木(1)为水杉、池杉、落羽杉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观花灌木(1′)为木槿、丁香、木芙蓉、海州常山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景观乔木(1)与观花灌木(1′)混交间隔配置施工。

6.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净式人工湖恒水位坡面生态布局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修整坡面,清除杂物,根据水位划分水源涵养汇水区(Ⅰ)、浅水位浮叶植物净化区(Ⅱ)、坡面两栖植物点缀区(Ⅲ)、环湖生态游憩赏景区(Ⅳ)和恒水位污染物拦截区(Ⅴ),其中,水源涵养汇水区(Ⅰ)位居地势高处,为人工湖水源上游,浅水位浮叶植物净化区(Ⅱ)设置于浅水位,坡面两栖植物点缀区(Ⅲ)为常水位线以上,设置于坡面上,环湖生态游憩赏景区(Ⅳ)位居坡顶湖周游憩道边缘,恒水位污染物拦截区(Ⅴ)修建于下游;

步骤二:在坡面两栖植物点缀区(Ⅲ)沿水位线自下而上铺设坡面护坡砖(6),并兼种两栖植物;

步骤三:在水源涵养汇水区(Ⅰ)种植水生植物;

步骤四:在恒水位污染物拦截区(Ⅴ)修建水位控制闸口(3),构筑堤坝;

步骤五:在浅水位浮叶植物净化区(Ⅱ)植浮叶植物,放水蓄池;

步骤六:对环湖生态游憩赏景区(Ⅳ)进行景观打造,种植环湖树木。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陵科技学院,未经金陵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8673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