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植物诱导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91164.9 | 申请日: | 2020-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889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奥兰多·鲍里斯·伊达尔戈;徐洪利;高祥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元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63/22 | 分类号: | A01N63/22;A01P2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68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植物 诱导剂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植物诱导剂的制备方法,涉及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培养短小芽孢杆菌和阿氏芽孢杆菌菌株;步骤二:接种后发酵;步骤三:物理法处理培养滤液,干燥后制得诱导剂。本发明通过激活与植物防御相关基因来长效诱导植物抗逆性的方法。本发明通过利用来自于短小芽孢杆菌和阿氏芽孢杆菌化合物中的特定分子来预防和治疗由病原体引起的植物疾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生物技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植物诱导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全球粮食供需平衡所决定的粮食安全日益成为共同关注的话题。人口的持续增长,加大了对粮食的需求。然而,农业用地面积的持续下降导致了粮食产量的下降。虽然产量下降的原因多种多样,但病虫害是造成全球农作物减产的重要原因。病原体感染造成的作物损失在20%到40%之间。对作物进行病害检测和预防,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作物在生长、收获和收获后加工过程中受到病原菌的危害,并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和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这就说明了了解植物病害和抗性对食品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性的重要性。
植物受到各种微生物的攻击后,依靠自己一系列复杂的响应系统来保护自己不受感染。天然免疫是植物抵御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内在的免疫系统帮助植物感知病原体并迅速产生防御反应,如果没有它,植物就不能生存。病原体或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PAMP/MAMP) 触发的植物免疫机制可以有效的防御微生物对植物细胞的攻击。这种防御是通过识别来自微生物的“诱导分子”来启动的。科学家对几种植物中存在的诱导分子和受体进行了鉴定。
例如:FLS2是一种位于细胞膜上的受体样激酶,它可以被鞭毛蛋白识别进而诱导拟南芥(A.thaliana)的先天免疫反应。诱导拟南芥防御反应的受体EFR能够识别原核延伸因子EF-Tu。几丁质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分子,它被细胞表面受体CEBiP识别,从而触发拟南芥的先天免疫。细菌细胞壁成分脂多糖(LPS)和肽聚糖也可以诱导植物的防御反应。
利用抗性诱导剂防治植物病害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方法。总的来说,除了提供符合环境法规的新型疾病控制策略外,天然诱导剂还是有助于揭示诱导抗性现象背后复杂机制的宝贵工具。植物受到的各种不利其生长发育的外部影响因素通常分为生物(昆虫食草动物和微生物病原体)和非生物(极端温度、不适当的水供应等)。植物适应这些环境压力对其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在植物进化出的众多防御策略中,有些是先天性的,但大多数是对刺激的反应,因此它们具有特异性的特点。
不同诱导子的识别导致防御反应的不同子集的激活。虽然乙烯和脱落酸(ABA)等也起关键作用,但中心调控激素为水杨酸(SA)和茉莉酸(JA)。对于植物来说,成功地应对一定的胁迫或同时应对一组胁迫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反应大部分是交叉的,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
诱导抗性会使植物获得各种类型的系统抗性。诱导抗性主要有两个作用机制:一种是当病原体到达某些作用位点,对植物局部刺激和启动后,直接激活系统组织中防御反应。另一种诱导抗性,也是最佳特征类型是系统获得性抗性(SAR),它主要依赖于水杨酸,而不像人们了解较少的依赖于茉莉酸的防御。
启动是一种机制,它是在植物暴露于生物或非生物胁迫后能够更快和/或更有力地作出反应的一种生理状态。“启动”状态与增强、更有效的激活防御反应以及增强逆境抵抗力有关。这种灵敏性与基因诱导与否和强弱相关。启动状态是由于感知能力的提高和/或防御反应诱导信号的增强,而不是由于这些防御反应的直接激活。
诱导抗性使植物能够在一定的情况下激活适当的防御系统,既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又能有效的战胜病原菌的侵袭。然而,执行响应所需的时间可能意味着在防御响应行动之前,植物遭受了相当大的破坏。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植物进化出了一种感知环境信号变化时,以一种战时状态,在受到病原体攻击时能够做出快速、强烈的反应的机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元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元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9116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