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合成橡胶连续化湿法混炼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92156.6 | 申请日: | 2020-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445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8 |
发明(设计)人: | 杨小牛;王晓建;孙洪国;郇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9B7/74 | 分类号: | B29B7/74;B29B13/06;B29K105/16 |
代理公司: | 长春众邦菁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2214 | 代理人: | 王莹 |
地址: | 130022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合成橡胶 连续 湿法 混炼 方法 装置 | ||
1.合成橡胶连续化湿法混炼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散罐(1)、胶乳罐(3)、混合罐(4)、喷头(5)、通风罩(6)、加热套筒(7)、第一存储罐(11)、输送机(13)、热交换机(14)、鼓风机(15)、除尘器(16)、第一氮气罐(17)、干燥机(18)、第二氮气罐(19)、第二存储罐(20)、第一存储罐(11)、第三引风机(21)和冷凝装置;
所述分散罐(1)用于将纳米补强粒子、偶联剂和溶剂分散均匀,得到补强粒子浆液;
所述胶乳罐(3)用于承装胶乳;
所述混合罐(4)与分散罐(1)通过带有阀门的第一管道连通,分散罐(1)内的补强粒子浆液经第一管道输送至混合罐(4)的内腔中;混合罐(4)与胶乳罐(3)通过带有阀门的第二管道连通,胶乳罐(3)内的胶乳经第二管道输送至混合罐(4)的内腔中;混合罐(4)用于将补强粒子浆液和胶乳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液;
所述喷头(5)经带有球形阀的第三管道与混合罐(4)的连通,加热套筒(7)套在喷头(5)外,通风罩(6)罩在加热套筒(7)和输送机(13)外,形成密闭腔体;混合罐(4)内的混合液经第三管道输送至喷头(5),经喷头(5)的口模喷出,加热套筒(7)对喷头(5)喷出的混合液进行烘烤,烘烤温度在混合液中的有机溶剂的沸点的±20℃之间,烘烤后得到的初产物落到输送机(13)的传送带上,输送机(13)将初产物传输至干燥机(18),干燥机(18)接收输送机(13)传输的初产物,并对初产物进行干燥,得到合成橡胶;混合液在加热套筒(7)内的路径L满足公式L=α*W*η,式中,α为流动系数,取值范围为0.2-2.7,W为喷头(5)的口模宽度,η为混合液粘度;
所述热交换机(14)的出气口通过连接管与通风罩(6)的内腔连通,进气口分别通过带阀门的连接管与第一氮气罐(17)的出气口和鼓风机(15)的出风口连接;鼓风机(15)的进风口与除尘器(16)的出风口连通,除尘器(16)的进风口与大气连通;
所述第二氮气罐(19)的出气孔通过带有阀门的连接管与干燥机(18)的前端连通;
所述第二存储罐(20)的罐口通过连接管与干燥机(18)的后端连通;
所述冷凝装置与通风罩(6)和第一存储罐(11)均连通,将挥发的有机溶剂冷凝回收至第一存储罐(11)中;
所述第三引风机(21)的进气口与干燥机(18)的后端通过连接管连通,出气口通过连接管与冷凝装置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橡胶连续化湿法混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装置包括第一冷凝器(8)、第一引风机(9)、第二冷凝器(10)和第二引风机(12);
第一冷凝器(8)的进气口与通风罩(6)的内腔通过连接管连通,出气口与第一引风机(9)的进气口通过连接管连通;第一引风机(9)的出气口分别通过连接管与第二冷凝器(10)的进气口和第一存储罐(11)连通;第二冷凝器(10)的出气口与第二引风机(12)的进气口连接,第三引风机(21)的出气口与第二冷凝器(10)的进气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橡胶连续化湿法混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罐(1)上设有第一搅拌机(1-1)、乳化机(1-2)和投料口(1-3);第一搅拌机(1-1)的搅拌头和乳化机(1-2)的乳化头均位于分散罐(1)的内腔中;投料口(1-3)设置在分散罐(1)的外壁上,用于向分散罐(1)的内腔中投放有机溶剂和偶联剂;
所述胶乳罐(3)上设有第二搅拌机(3-1),第二搅拌机(3-1)的搅拌头位于胶乳罐(3)的内腔中;
所述混合罐(4)设有第三搅拌机(4-2),第三搅拌机(4-2)的搅拌头位于混合罐(4)的内腔中,第三搅拌机(4-2)的搅拌杆上设有刮壁式搅拌桨(4-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橡胶连续化湿法混炼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自吸泵(2)和成品箱(22);所述自吸泵(2)的出料口与分散罐(1)的内腔连通,纳米补强粒子经自吸泵(2)吸入分散罐(1)的内腔中;所述干燥机(18)输出的合成橡胶储存到成品箱(22)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92156.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