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疫情防控智能手环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93318.8 | 申请日: | 2020-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878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闫传滨;董靖川;彭文祥;查力菁;吴海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01 | 分类号: | A61B5/01;A61B5/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刘子文 |
地址: | 300350 天津市津南区海***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疫情 智能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疫情防控智能手环,其特征在于,包括CPU、温度检测模块、GPS定位模块、感知通信模块、物联网通信模块、显示屏幕,所述CPU可实现与各模块之间的通信,实现数据传输、处理与上报,所述体温检测模块布置在手环内侧,可贴近人体手腕检测实时体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智能穿戴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疫情防控智能手环。
背景技术
现有测温形式主要采用测温枪,测温枪受环境温度、贴近距离影响,测量精度较差,且发烧人员发现不及时,另外,如测温枪在测温过程中粘有病毒,将造成大面积交叉感染;现有扫码登记信息,可记录行踪,但以检测点的形式,而不是全程记录,数据精度较差,会放大追踪范围,增加追踪的难度;另外,在人流集中的地方测温、扫码,会产生人员聚集,增加感染风险。同时各小区各单位均需布置人员值守测温、监督扫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疫情防控智能手环,可解决当前疫情防控中的测温精度低、发烧患者发现不及时、人员踪迹数据不精确、追溯精度差、大量人员值守测温等问题,减少疫情对人们造成的不便,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疫情防控智能手环,包括CPU、温度检测模块、GPS定位模块、感知通信模块、物联网通信模块、显示屏幕,所述CPU用于实现与各模块之间的通信,实现数据传输、处理与上报,所述体温检测模块布置在手环内侧,能够贴近人体手腕检测实时体温。
进一步的,所述GPS定位模块用于实现当前手环的定位。
进一步的,所述感知通信模块用于实现手环与手环、手环与道闸、手环与门禁之间通信,能够将佩戴人的疫情防控信息传输到感应范围内的设备或手环中。
进一步的,所述物联网模块用于将手环佩戴人防控信息传输到云平台,用于疫情信息统计、查询、追溯,所述显示屏幕用于显示佩戴人疫情防控信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疫情防控智能手环为接触测量,能够更精确的检测佩戴人的体温,更及时发现及提醒发烧患者就医隔离,避免使用测温枪测温产生的聚集及感染;
(2)本发明疫情防控智能手环能够与门禁感知通信,门禁根据佩戴人体温、行程等疫情信息开启或关闭,有效进行进出人员体温筛查的同时减少或去除测温值班人员配置;
(3)本发明疫情防控智能手环能够实时上传佩戴人位置信息,并且能够与其他手环在靠近时(3米内),自动记录接触信息,并上传云平台,便于疫情追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与手环、本发明与门禁通信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疫情防控智能手环,包括CPU6、温度检测模块1、GPS定位模块2、感知通信模块3、物联网通信模块5、显示屏幕4,所述CPU6可实现与各模块之间的通信,实现数据传输、处理与上报,所述体温检测模块1布置在手环内侧,可贴近人体手腕检测实时体温。
手环上设置有壳体,上述CPU6、温度检测模块1、GPS定位模块2、感知通信模块3、物联网通信模块5均集成安装于壳体内,壳体底部留有用于温度检测模块1检测用的孔,显示屏幕4安装于壳体最上方外表面。
所述GPS定位模块2可实现当前手环的定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9331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动扳手
- 下一篇:一种家庭教育用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