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干旱盐碱土煤矿区的植被种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94017.7 | 申请日: | 2020-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376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7 |
发明(设计)人: | 王梦;张继卫;李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神华国能集团有限公司;国网能源哈密煤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7/00 | 分类号: | A01G17/00;A01G22/00;A01G24/10;A01G24/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5 | 代理人: | 马骥 |
地址: | 10003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干旱 盐碱土 煤矿 植被 种植 方法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干旱盐碱土煤矿区的植被种植方法,包括配置配方土、挖掘种植坑及种植孔、网格套种、添加第一覆盖层及第二覆盖层等步骤,在利用矿区常见的荒漠土、沙子、粉煤灰连同生活污泥制备形成配方土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乔木植物、灌木植物及草本植物形成乔木植物为防护林带,灌木植物种植于网格内,草本植物簇拥乔木植物及灌木植物,最终形成“窄林带乔木+乔木下草本、网格内灌木+灌木下草本”的植物种植布局,通过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的有机搭配,提高干旱盐碱土煤矿区植物种植存活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种植方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干旱盐碱土煤矿区的植被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进作用,但是在煤矿开采的同时,也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尤其是对矿区及周边环境带来了严重干扰,不符合“绿色矿山”的要求,“绿色矿山”是指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中,既要严格实施科学有序的开采,又要对矿区及周边环境的扰动控制在环境可控制的范围内,因此需要对煤矿矿区及周边进行种植修复。
在新疆等煤矿区进行种植修复时,面临以下问题:(1)荒漠土高度盐碱化、营养匮乏。常常在土壤表层形成厚厚的盐碱土,浇水易塌陷。(2)荒漠土颗粒粒径小,灌溉后易板结。(3)风沙大、干热风频繁、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土壤表层保水性差。(4)植物种子、幼苗和覆盖的表层土壤易被风沙破坏和吹走。(5)地表层温度高,昼夜温差大,易产生“日灼”现象,影响种子萌发,幼苗出芽、生长和存活,或者影响移栽苗存活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适用于干旱盐碱土煤矿区的植被种植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适用于干旱盐碱土煤矿区的植被种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荒漠土、沙子、生活污泥、粉煤灰按照5~6:1~2:1~2:0.5~1的重量比例混合配制,得到配方土;
S2、挖种植坑,所述种植坑的深度至少超过盐碱土的厚度,使用所述配方土填平所述种植坑形成填充层,在所述填充层内挖出种植孔;
S3、在所述种植孔内种植乔木植物和灌木植物,所述植乔木植物依照网格结构进行种植,所述乔木植物沿着所述网格的网格线种植5~10行并形成所述网格结构,所述乔木植物的株行距2~3米;所述网格结构的内部为预留区域,每个所述网格结构内的所述预留区域的面积为10~150亩,所述灌木植物种植于所述预留面积内,种植密度为100~200株/亩,再以所述乔木类植物及所述灌木类植物的根部为圆心,半径为25~50厘米的范围内播种草本植物的种子50~100粒;
S4、使用所述配方土至少覆盖所述草本植物的种子,覆盖厚度为0.5~1厘米,形成第一覆盖层;
S5、使用砾石压在所述第一覆盖层上形成第二覆盖层,所述第二覆盖层至少覆盖所述第一覆盖层的表面积的50%~80%,所述第二覆盖层的厚度为2~4厘米。
优选地,在S3中,所述乔木植物包括胡杨、沙枣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在S3中,所述灌木植物包括柽柳、梭梭、枸杞、紫穗槐、柠条、沙棘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在步骤S3中,所述草本植物至少包括高羊茅、黑麦草、披碱草、碱茅、扁穗冰草、高冰草、狗牙根、苇状羊茅、无芒雀麦、鸭茅、紫花苜蓿、沙打旺、红豆草、苦豆子、骆驼蓬中的一种。
优选地,在S1中,所述荒漠土的粒径不超过60目,所述沙子的粒径不超过60目,所述粉煤灰的粒径不超过60目。
优选地,在S3中,所述乔木植物及所述灌木植物连同可降解育苗防护筒种植于所述种植孔内。
优选地,所述可降解育苗防护筒伸出所述种植孔的高度为5~10厘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神华国能集团有限公司;国网能源哈密煤电有限公司,未经神华国能集团有限公司;国网能源哈密煤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9401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