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辅助电源低漏电流非隔离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94452.X | 申请日: | 2020-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978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蒋林;赵鹏程;蹇治权;韩璐;李平原;邱存勇;王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M7/5387 | 分类号: | H02M7/5387;H02M1/12;H02J3/38 |
代理公司: | 成都领航高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85 | 代理人: | 王斌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辅助 电源 漏电 隔离 三相 并网 逆变器 系统 | ||
1.一种基于辅助电源低漏电流非隔离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直流电源、三相逆变桥、滤波电路、交流电网和辅助电路,所述滤波电路分别与所述三相逆变桥和所述交流电网相连;
所述辅助电路包括辅助电源、第九功率开关管以及与所述第九功率开关管并联的阻抗电阻、第八功率开关管以及与所述第八功率开关管反并联的二极管D81、第七功率开关管以及与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反并联的二极管D71;其中,所述辅助电源负极与所述直流电源负极、第八功率开关管源极分别相连,所述辅助电源正极与所述第九功率开关管漏极相连,所述第九功率开关管源极与第八功率开关管漏极相连,所述第八功率开关管漏极和所述三相逆变桥相连,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漏极和源极分别与所述直流电源正极和所述三相逆变桥相连,辅助电源uaux其电动势为直流电源udc的电动势的1/4;
所述辅助电路还包括二极管D82、二极管D83、二极管D72和二极管D73,所述二极管D82和所述二极管D83的正极分别连接在所述第八功率开关管源极,所述二极管D82和所述二极管D83的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八功率开关管漏极,通过与直流电源udc共地、电动势为直流电源udc1/4的辅助电源uaux经第九功率开关管S9与第八功率开关管S8漏极相连,接入逆变器;所述二极管D72和所述二极管D73的正极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源极,所述二极管D72和所述二极管D73的负极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漏极;
所述三相逆变桥包括第一功率开关管、第二功率开关管和第三功率开关管、第四功率开关管、第五功率开关管和第六功率开关管,以及分别与第一功率开关管、第二功率开关管和第三功率开关管、第四功率开关管、第五功率开关管和第六功率开关管反并联的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和二极管D6;
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的漏极连接;
第一功率开关管S1、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三功率开关管S3、第四功率开关管S4、第五功率开关管S5、第四功率开关管S6、第四功率开关管S7和第八功率开关管S8的驱动信号分别为G1、G2、G3、G4、G5、G6、G7和G8,各驱动信号具体可通过以下方式获得:
通过电压传感器实时监测电网电压信号,并将信号传入三相锁相环获得电网电压实时相位θ;通过电流传感器,检测三相并网电流,将检测到的三相并网电流经过Clark完成三相旋转到两相静止变换,再通过Park完成两相静止到两相旋转变换,得到dq轴电流;经过dq轴误差运算后送入可实现无静差控制的PI调节器,经反Park和反Clark变换得到调制电压信号VA*, VB*, VC*;VA*与载波送入比较器得到G1信号, G1信号通过反相器得到G2信号;VB*与载波送入比较器得到G3信号,G3信号通过反相器得到G4信号;VC*与载波送入比较器得到G5信号,G5信号通过反相器得到G6信号;所述载波为高频三角波或锯齿波;G1、G2、G3、G4、G5、G6为高频通断信号;对G1、G3、G5进行与非运算得到G7,对G2、G4、G6进行与非运算得到G8;对G1、G4、G6,G2、G4、G5,G2、G3、G6分别求与,再进行或运算即可得到G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网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电路包括A相滤波电感La,B相滤波电感Lb,C相滤波电感Lc,A相滤波电阻Ra,B相滤波电阻Rb,C相滤波电阻Rc;
所述A相滤波电感La与所述A相滤波电阻Ra连接后与交流电网Ea连接,所述B相滤波电感Lb与所述B相滤波电阻Rb连接后与交流电网Eb连接,所述C相滤波电感Lc与所述C相滤波电阻Rc连接后与交流电网Ec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并网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极管D1、所述二极管D2、所述二极管D3、所述二极管D4、所述二极管D5、所述二极管D6、所述二极管D71、所述二极管D72、所述二极管D73、所述二极管D81、所述二极管D82和所述二极管D83均为快速恢复二极管,且各二极管的参数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94452.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