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上转换微/纳米晶自组装结构及其自组装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96914.1 | 申请日: | 2020-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904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2 |
发明(设计)人: | 尤洪鹏;邵百旗;董浪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9K11/85 | 分类号: | C09K11/85;C09K11/02;B82Y20/00;B82Y30/00;C08L33/02;C08L71/02 |
代理公司: | 长春众邦菁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2214 | 代理人: | 周蕾 |
地址: | 130022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换 纳米 组装 结构 及其 方法 | ||
1.一种上转换微/纳米晶自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化学式为:
β-NaYF4:m%Gd3+,x%Yb3+,y%M3+,其中:M3+为Er3+或者Tm3+,0≤m≤30,5≤x≤30,0.1≤y≤10;
或者β-NaYF4:z%Eu3+,其中:0.1≤z≤10;
所述上转换微/纳米晶自组装结构为球形、棒状或者片状形貌,是具有因形貌而异的有序的自组装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转换微/纳米晶自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化学式为β-NaYF4:x%Yb3+,y%Er3+,其中5≤x≤30,0.1≤y≤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转换微/纳米晶自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其颗粒尺寸为30nm至1.6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转换微/纳米晶自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其直径为30nm的球形形貌,直径为50-200nm且长度为220-1600nm棒状形貌,或者直径为170nm且厚度为64nm片状形貌。
5.一种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上转换微/纳米晶自组装结构的自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制备球形、棒状或者片状形貌的上转换微/纳米晶;
步骤二、在步骤一制备的上转换微/纳米晶上修饰聚丙烯酸或者聚丙烯酸钠;
步骤三、在步骤二制备的聚丙烯酸或者聚丙烯酸钠修饰的上转换微/纳米晶上进一步修饰有机季铵盐脂肪醇聚乙二醚氯化铵;
步骤四、烘干所得沉淀,得粘稠状上转换微/纳米晶自组装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上转换微/纳米晶自组装结构的自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聚丙烯酸的分子量为1800至5000。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上转换微/纳米晶自组装结构的自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聚丙烯酸钠的分子量为5100。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上转换微/纳米晶自组装结构的自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采用高温交换或静电吸附法修饰聚丙烯酸或者聚丙烯酸钠。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上转换微/纳米晶自组装结构的自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制备的上转换微/纳米晶自组装结构可以经进一步使用涂抹、挤压或轻刷方法实现选择性组装取向。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上转换微/纳米晶自组装结构的自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球形上转换微/纳米晶形成六方密堆积阵列,棒状上转换微/纳米晶沿其长轴方向形成单一取向组装结构,片状上转换微/纳米晶组装为棒状物,然后通过棒侧面结合方式形成六方面密堆积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9691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硫化铅锌矿浮选过程中的碳抑制剂及其应用
- 下一篇:负压引流监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