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厚膜技术的接触器线圈驱动混合集成电路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01977.1 | 申请日: | 2020-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165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发明(设计)人: | 王博;杨波;李少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天义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47/32 | 分类号: | H01H47/32;H01L25/16 |
代理公司: | 遵义市冈鸿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2102 | 代理人: | 刘刚 |
地址: | 563000 ***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膜技术 接触器 线圈 驱动 混合 集成电路 | ||
基于厚膜技术的接触器线圈驱动混合集成电路,由输入电源处理单元、电源转换单元、PWM波输出单元及接触器线圈控制单元组成;输入电源处理单元对输入电源进行处理;接触器线圈驱动单元对接触器线圈通断控制;电源转换单元为PWM波输出单元和接触器线圈控制单元提供等级电压;PWM波输出单元根据电源转换单元提供的电源电压采样信号通过计算输出PWM波信号,经过反相器后驱动接触器线圈控制单元脉宽调制MOS管的通断;将以上各个单元的元器件通过厚膜技术集成在陶瓷基板上加以封装形成。本发明通过厚膜技术将其各电子元器件制集成在陶瓷基板上加以封装制成混合集成电路,减小了接触器线圈驱动模块的体积和重量,提高了可靠性和电特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航空配电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对接触器线圈驱动电路模块的改进。
背景技术
传统接触器为纯机械式电磁接触器,利用线圈通电产生磁场吸引衔铁,带动接触器主触点闭合。接触器启动时,所需电流较大,保持时所需电流较小,一般启动电流为保持电流的10倍左右,单线圈接触器进入保持状态后,保持电流和启动电流相差不大,导致接触器保持时线圈功耗较大、发热,甚至损坏接触器。
双线圈接触器解决了上述问题,具有启动线圈和保持线圈,在接触器启动时接入启动线圈,当衔铁被吸合到一定位置时接入保持线圈,保持电流和启动电流相差较大,接触器保持时线圈功耗降低,但体积和重量仍然较大。
智能接触器通过接触器线圈驱动电路模块的设计,替代双线圈接触器的保持线圈,减小了双线圈接触器的体积和重量,并且解决了单线圈接触器的不足,但由于接触器线圈驱动电路模块一般由各电子元器件组成,选择器件数量较多,并且是在印制电路板上进行焊接,可靠性低,体积和重量仍然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接触器线圈驱动电路模块可靠性低、电特性差及体积重量大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基于厚膜技术的接触器线圈驱动混合集成电路,主要由输入电源处理单元、电源转换单元、PWM波输出单元及接触器线圈控制单元组成;
所述输入电源处理单元对输入电源进行处理;
所述接触器线圈驱动单元主要实现对接触器线圈通断的控制,主要由脉宽调制MOS管、续流MOS管及其外围电路组成,在启动时输出较大电流,保持时输出较小电流;
所述电源转换单元主要为PWM波输出单元和接触器线圈控制单元提供所需等级电压,并且为PWM波输出单元提供电源电压采样信号,主要由三端稳压器、二极管、三极管、电阻及电容电子元器件组成;
所述PWM波输出单元根据电源转换单元提供的电源电压采样信号通过计算输出PWM波信号,经过反相器后驱动接触器线圈控制单元脉宽调制MOS管的通断;
本接触器线圈驱动混合集成电路是将以上各个单元的元器件通过厚膜技术集成在陶瓷基板上,并加以封装形成。
所述元器件有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MOS管、TVS二极管、线性三端稳压器及单片机。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厚膜技术将其各电子元器件制集成在陶瓷基板上,并加以封装,将其制作成混合集成电路,最大限度减小了接触器线圈驱动模块的体积和重量,提高了其可靠性和电特性,对智能接触器轻量化设计、可靠性设计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目前的接触器线圈驱动电路模块进行优化,形成混合集成电路,减小其体积和重量,提高可靠性和电特性。
附图说明
图1系本发明基于厚膜技术的接触器线圈驱动混合集成电路组成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天义电器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贵州天义电器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019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平台交互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下一篇:流量调节的吸入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