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火卫一探测任务的深空通信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02266.6 | 申请日: | 2020-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914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发明(设计)人: | 庞立新;李杰;段毅;李晶晶;丁广林;闫文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亚太卫星宽带通信(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4G1/10 | 分类号: | B64G1/10;H04B7/185;H04B7/19 |
代理公司: | 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4 | 代理人: | 杨国瑞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火卫一 探测 任务 通信 系统 | ||
1.一种适用于火卫一探测任务的深空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探测器(1)、火星极地卫星(2)、绕日轨道星座、同步轨道星座和地球地面站(5);
所述探测器(1)在火卫一(100)的准同步轨道上围绕所述火卫一(100)公转,所述火星极地卫星(2)在火星(200)的极地轨道上围绕所述火星(200)公转,所述绕日轨道星座包括有至少三颗在绕日公转轨道上围绕太阳(300)公转的且环向等间距布置的绕日公转卫星(3),所述同步轨道星座包括有至少三颗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围绕地球(400)公转的且环向等间距布置的地球同步卫星(4),其中,所述火星极地卫星(2)的公转周期为所述火卫一(100)的公转周期的两倍,所述绕日公转轨道位于地球公转轨道与火星公转轨道之间;
所述探测器(1)与所述火星极地卫星(2)的相对运动初始条件满足:所述火卫一(100)经过火卫一公转轨道与所述极地轨道的所在平面的第一交点,所述火星极地卫星(2)也经过所述极地轨道与所述火卫一公转轨道的所在平面的第二交点,所述第一交点和所述第二交点分别位于所述火星(200)的同一侧;
所述探测器(1)通过建立的分米波通信链路与所述火星极地卫星(2)交互上下行数据,所述火星极地卫星(2)通过建立的第一激光波通信链路与所述绕日公转卫星(3)交互所述上下行数据,所述绕日公转卫星(3)通过建立的第二激光波通信链路与所述地球同步卫星(4)交互所述上下行数据,所述地球同步卫星(4)通过建立的Ku波通信链路与所述地球地面站(5)交互所述上下行数据,其中,所述上下行数据包含有向所述探测器(1)发送的上行遥控数据和向所述地球地面站(5)发送的下行探测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空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火卫一(100)的本地旋转坐标系OXYZ中,O点表示所述火卫一(100)的质心,X轴正向在所述火卫一(100)处于近火星点和远火星点时分别指向所述火星(200)的质心,Z轴正向指向所述火卫一(100)的公转角动量方向,Y轴服从右手定则;
在所述本地旋转坐标系OXYZ下,所述探测器(1)在所述准同步轨道上的相对运动方程表示如下:
式中,表示所述探测器(1)的相对加速度,表示所述火星(200)对所述探测器(1)的引力加速度,表示所述火卫一(100)对所述探测器(1)的引力加速度,表示所述火星(200)对所述火卫一(100)的引力加速度,表示所述火卫一(100)的自转角速度,表示从O点至所述探测器(1)的位置矢量,表示时间,表示所述火卫一(100)自转导致的牵连加速度,表示科式加速度,表示从O点至所述探测器(1)的初始位置矢量,表示所述探测器(1)在初始位置时的X轴正向取值且介于30~33千米之间,表示所述探测器(1)在初始位置时的初始相对速度,表示所述初始相对速度的Y轴正向取值且介于-16~-15米每秒之间,表示所述初始相对速度的Z轴正向取值且介于4~6米每秒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深空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器(1)包括有光帆(11)、伞架机构(12)、伞架姿态调节机构(13)和中央控制模块,其中,所述伞架机构(12)用于展开或收拢所述光帆(11),所述伞架姿态调节机构(13)用于调节所述伞架机构(12)在所述本地旋转坐标系OXYZ下的姿态参数;
所述中央控制模块通信连接所述伞架姿态调节机构(13)的受控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深空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帆(11)的光压材料采用石墨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空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火星极地卫星(2)包括有一套布置在卫星本体顶部或底部的激光波通信模块,所述绕日公转卫星(3)包括有两套分别布置在卫星本体顶部和底部的激光波通信模块,所述地球同步卫星(4)包括有一套布置在卫星本体顶部或底部的激光波通信模块;
所述绕日公转卫星(3)通过其中一套所述激光波通信模块建立与所述火星极地卫星(2)通信的所述第一激光波通信链路,所述绕日公转卫星(3)通过另一套所述激光波通信模块建立与所述地球同步卫星(4)通信的所述第二激光波通信链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亚太卫星宽带通信(深圳)有限公司,未经亚太卫星宽带通信(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02266.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