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挂机车车钩转角的计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03497.9 | 申请日: | 2020-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065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0 |
发明(设计)人: | 原志强;聂敏;赵启帆;刘博文;岳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G1/36 | 分类号: | B61G1/36;B61G7/00;G06F1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38 | 代理人: | 赵新龙;阚梓瑄 |
地址: | 037038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挂机 车车 转角 计算方法 | ||
1.一种连挂机车车钩转角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确定机车的第一运行姿态和第二运行姿态;
基于所述第一运行姿态,获得车钩转动中心点相对于机车的第一偏移量;
基于所述第二运行姿态,获得车钩转动中心点相对于机车的第二偏移量;以及
基于所述第一偏移量和所述第二偏移量,获得车钩转角;
其中,所述第一运行姿态为在不考虑机车横动量的工况下,机车处于曲线线路上的理想位置;所述第二运行姿态为基于机车处于曲线线路上的理想位置,根据机车横动量所获得的机车的实际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挂机车车钩转角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得车钩转动中心点相对于机车的第一偏移量,包括:
根据如下公式获得所述第一偏移量,
其中,Cl代表第一偏移量,a代表机车转向架中心距,n代表车钩转动中心点与相邻机车转向架中心之间的距离,R代表曲线线路的曲线半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挂机车车钩转角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得车钩转动中心点相对于机车的第二偏移量,包括:
根据如下公式获得所述第二偏移量,
其中,Ch代表第二偏移量,a代表机车转向架中心距,n代表车钩转动中心点与相邻转向架中心之间的距离,δ代表机车横动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挂机车车钩转角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连挂机车包括第一机车和第二机车,所述第一机车的尾部设有第一车钩,所述第二机车的头部设有第二车钩;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偏移量和所述第二偏移量,获得车钩转角,包括:
在所述第一机车处于所述第二运行姿态时,获得所述第一车钩的转动中心点与所述第一机车的中心点之间的第一连线,以及获得所述第一车钩的转动中心点与曲线半径圆心之间的第二连线;基于所述第一连线和所述第二连线,获得所述第一连线和所述第二连线之间的第一夹角;
获得所述第一车钩的转动中心点与所述第二车钩的转动中心点之间的第三连线,基于所述第二连线和所述第三连线,获得所述第二连线和所述第三连线之间的第二夹角;
基于所述第一夹角和所述第二夹角,获得所述第一车钩的车钩转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挂机车车钩转角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得所述第一连线和所述第二连线之间的第一夹角,包括:
在所述第一机车处于所述第一运行姿态时,获得所述第一车钩的转动中心点分别到所述第一机车的中心点的连线和曲线半径圆心的连线之间的第一子夹角;
获得所述第一机车分别处于第一运行姿态和所述第二运行姿态时的车身的第二子夹角;
基于所述第一子夹角和所述第二子夹角,获得所述第一夹角。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挂机车车钩转角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得所述第二连线和所述第三连线之间的第二夹角,包括:
获得所述第二连线的距离;
获得所述第三连线的距离;
获得所述第二车钩的转动中心点与曲线半径圆心之间的距离;
基于所述第二连线的距离、所述第三连线的距离以及所述第二车钩的转动中心点与曲线半径圆心之间的距离,根据余弦定理,获得所述第二夹角的余弦值。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挂机车车钩转角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二机车处于所述第二运行姿态时,获得所述第二车钩的转动中心点与所述第二机车的中心点之间的第四连线,以及所述第二车钩的转动中心点与曲线半径圆心之间的第五连线,基于所述第四连线和所述第五连线,获得所述第四连线和所述第五连线之间的第三夹角;
基于所述第三连线和所述第五连线,获得所述第三连线和所述第五连线之间的第四夹角;
基于所述第三夹角和所述第四夹角,获得所述第二车钩的车钩转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未经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03497.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玉石切割带锯床
- 下一篇:石墨烯改性一氧化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