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集照明、干扰与致盲于一体的激光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03783.5 | 申请日: | 2020-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113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刘朋;周天丰;官祖伟;赵斌;仇天阳;颜培;梁志强;刘志兵;解丽静;焦黎;赵文祥;王西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41H13/00 | 分类号: | F41H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代芳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照明 干扰 一体 激光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集照明、干扰与致盲于一体的激光系统,涉及飞行器照明系统技术领域,包括光源模块、分光系统、照明模块和武器模块,所述光源模块通过光纤与所述分光系统连接,所述分光系统通过光纤与所述照明模块以及所述武器模块连接;所述分光系统用于控制光束进入所述照明模块或武器模块,所述照明模块用于进行照明,所述武器模块用于进行激光致盲或激光干扰。本发明集照明、干扰与致盲于一体,在增加激光致盲/干扰功能的同时不增加系统整体重量,从而极大的降低飞行器负荷,保证飞行器的机动性能和战斗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飞行器照明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集照明、干扰与致盲于一体的激光系统。
背景技术
现代航空航天照明系统多采用LED灯作为照明光源,然而LED光源往往具有较大的体积和质量,且不可避免的需要相应的体积庞大的散热系统;并考虑到飞行器上有滑行灯、着陆灯、航行灯、防撞灯、尾部航行灯、翼尖编队灯、机身编队灯和加油区域照明灯等不同区域的照明需求,整个照明系统的体积和质量极大,严重影响了飞行器的机动性能。而且,在传统照明系统中,每个光源紧邻反光罩安放,光源间距很大;由于高功率光源具有很强的热效应,因此每个光源必须单独安置独立的散热系统(如风扇等),造成极大的空间和能量浪费。因此,如何降低航空航天照明系统的体积和质量,改善飞行器的机动性能,是现阶段飞行器照明系统设计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激光致盲在激光致盲/干扰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现阶段的激光致盲为强激光干扰、激光欺骗干扰等,需配备较高功率的激光器,从而对敌方光电探测、制导设备实施欺骗、压制,甚至破坏或摧毁。
具体地,光电干扰技术是削弱或破坏敌方光电探测、制导设备的使用效能所采用的光电对抗技术,主要包括光电有源干扰技术和光电无源干扰技术。光电有源干扰技术是通过发射或辐射与敌方光电设备工作波段相应的光波,或转发敌方发射的光波,对敌方光电探测、制导设备实施欺骗、压制,甚至破坏或摧毁的技术,主要包括强激光干扰技术、激光欺骗干扰技术。强激光干扰技术指的是将激光脉冲或连续激光投射到敌方光电探测、制导设备的光电传感器上,使光电探测器饱和、致盲或烧坏的技术;激光欺骗干扰技术指的是发射与敌方激光信号特征相近或相关的激光干扰信号,使敌方激光探测、制导设备受骗的技术。
然而,常见的激光致盲装置具有极大的体积和质量,因此多用于陆基、海基装备上,如战车、舰船等;而飞机等飞行器对飞行重量要求极为苛刻,因此体积和重量极大的激光致盲装置难以在飞行器上有广泛应用。因此,如何减小激光致盲装备体积与重量,是激光致盲装置应用于航空航天的关键技术难题。
因此,亟需提供一种集照明、干扰与致盲于一体的激光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集照明、干扰与致盲于一体的激光系统,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集照明、干扰与致盲于一体,在增加激光致盲/干扰功能的同时不增加系统整体重量,从而极大的降低飞行器负荷,保证飞行器的机动性能和战斗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集照明、干扰与致盲于一体的激光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光源模块、分光系统、照明模块和武器模块,所述光源模块通过光纤与所述分光系统连接,所述分光系统通过光纤与所述照明模块以及所述武器模块连接;所述分光系统用于控制光束进入所述照明模块或武器模块,所述照明模块用于进行照明,所述武器模块用于进行激光致盲或激光干扰。
优选的,所述光源模块包括散热系统、阵列式光源和透镜阵列,所述透镜阵列位于所述阵列式光源发光的一侧,所述透镜阵列远离所述阵列式光源的一侧通过所述光纤与所述分光系统连接;所述散热系统用于为所述阵列式光源进行散热。
优选的,所述阵列式光源包括多个激光灯头,多个所述激光灯头呈阵列式设置。
优选的,所述透镜阵列包括多个透镜,多个所述透镜呈阵列式分布;所述透镜的数量与所述激光灯头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激光灯头的发光侧均设置有一个所述透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0378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自适应功能的面板连接机构
- 下一篇:一种电动车生产拖离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