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池塘蓝藻水华的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04612.4 | 申请日: | 2020-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476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9 |
发明(设计)人: | 聂志娟;徐钢春;孙毅;邵乃麟;徐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E02B15/10;C02F10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杨采良 |
地址: | 21408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池塘 蓝藻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养殖水体原位修复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池塘蓝藻水华的处理方法,池塘蓝藻水华的处理方法包括:简单清理,去除池塘中部分蓝藻团;化学处理,向池塘中泼洒硫酸铜治藻;解毒改底,向池塘中施用过硫酸氢钾消毒;生态修复,向池塘中施用小球藻和EM复合菌剂进行调控。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池塘蓝藻水华的处理方法,通过物理打捞、硫酸铜治藻、过硫酸氢钾消毒改底、EM菌和小球藻生物修复,物理化学生物有效结合,蓝藻水华5‑7天既可治理。本发明生态环保,简单高效,使池塘蓝藻水华得到有效控制不反弹,水质指标有效改善。本发明化学处理使用的铜离子剂量少,对环境影响小,不影响鱼儿的正常摄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养殖水体原位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池塘蓝藻水华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藻类生物,又叫蓝绿藻,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水体环境,尤其在有机质丰富且pH值较高的水体中大量生存繁殖,在高温强光季节极易形成蓝藻水华的现象。蓝藻也是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微生物,有些种类具有固氮能力,能够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合成自身需要的氮肥,从而改变水体中的氮磷比,从而引起水体的营养元素比例失衡。蓝藻繁殖能力非常强,水体营养丰富且过剩,呈富营养化时,会引起蓝藻大量爆发形成水华,其水华表面具有一种特殊不容易被水域生物所消化的一种胶质外膜,导致很多水域生物也很难消除,抑制有益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破坏原有的健康生态系统,降低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同时蓝藻突发或者老化死亡时,会产生大量蓝藻毒素,伤害水体养殖生物甚至导致大量死亡。蓝藻死亡沉于底部,增加氧气消耗,加速水质恶化,致使水体进入恶性循环。
蓝藻的危害很大,引起了学术和社会高度关注,针对蓝藻爆发引起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近几年,国家政府和科研工作者投入的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普遍认为蓝藻的处置必须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专家们也提出科对水域环境性质不造成破坏而采取的一些处置法处理蓝藻,主要包括:1、简单的物理打捞法,经打捞并简单脱水后形成藻泥,藻泥和城市污泥一起简单填埋、堆肥或者焚烧,此方法工作量大,处理不彻底,也浪费大量土地资源;2、使用化学方法处理,蓝藻生存密集区喷洒硫酸铜、络合铜、二氧化氯、敌草隆、扑草净、过氧化氢、红霉素、漂白粉、肉桂醛等灭藻剂、杀死藻类的同时也影响水质,最重要的是蓝藻抑制也是暂时的,短时间内蓝藻会再次爆发性生长;3、生物摄食预防,利用食物链条的原理控制蓝藻产生,通常情况下可以在水域中养殖花白鲢等滤食性鱼类能进食蓝藻,通过摄食发生蓝藻生存胁迫,减少蓝藻数量,在实际养殖环境中,生物摄食预防也是极其有限的。
养殖产量不断剧增的同时,池塘养殖水体也出现不少蓝藻水华的问题,在淡水池塘养殖水域中蓝藻的预防和处理是一项技术性系统非常强的工作,要以不影响生态环境为原则,针对性实施生态转化方法,恰当处理蓝藻现象才能更有利于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
(1)现有物理处理法工作量大,处理不彻底,也浪费大量土地资源;
(2)现有纯化学处理法,使用量大,易污染水质,抑制蓝藻的效果也是暂时的;
(3)现有生物方法预防效果有限。
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难度为:
(1)人工成本逐年增加,耗时过长,土地资源紧张,会带来其他环境污染;
(2)避免蓝藻复发。减少化学物质在水体及动植物内的残留,所用剂量需尽可能杀死蓝藻同时避免鱼类重金属中毒;
(3)对于一些精养池塘不宜放养过多的鲢鱼、鳙鱼等杂鱼。
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意义为:
(1)降低人工成本,缩短治理时间,避免带来其他的环境污染;
(2)蓝藻治理效果显著,能够在有效治理蓝藻的同时,不破坏水体和水生生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0461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