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医疗废弃物高效回收及利用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05254.9 | 申请日: | 2020-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801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杨卫民;刘晗;王晨晖;高晓东;程礼盛;丁玉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3G5/027 | 分类号: | F23G5/027;F23G5/44;F23G5/50;A61L11/00;A61L2/14;A61L2/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医疗 废弃物 高效 回收 利用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医疗废弃物高效回收及利用装置,主要包括填料口、进气口、炉壁、排气口、等离子加热枪、收、放丝装置、医疗废弃物和支座。所述加热反应炉为圆筒形,顶部和底部为椭球形。所述炉壁均设有保温涂层。所述等离子枪有四个,均布于加热反应炉顶部,具有一定倾角。所述收、放丝装置位于加热反应炉中间偏上,走丝方向为从左向右。所述填料口位于反应加热炉炉壁中部,左右各一个。所述进气口位于反应加热炉壁下部。所述排气口位于加热反应炉顶部中间位置。本发明利用等离子体加热的方式将医疗废弃物进行高温分解,可对医疗废弃物进行了有效的杀菌,提高了医疗废弃物的加热效率,装置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实现高效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使用等离子加热方式分解并回收利用医疗废弃物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医疗水平也有了显著的进步,但医疗废弃物的数量也随之剧增。因此,医疗废弃物的处理问题有待解决。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传统医疗废弃物处理方法如焚烧、灭菌无害处理等均具有大量弊端。如,焚烧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严重负担。灭菌处理需要使用大量消毒剂,浸泡时间长,需保证完全消毒灭菌后才可进行下一步处理,更造成大量的时间、人力和金钱的浪费。因此,一个安全合理、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医疗废弃物处理方法是必不可缺的。
目前,我国医院均有明确合理的医疗废弃物分类条例,其中一次性医疗用品,如注射器、输液器、输液瓶、输血器等医用塑料制品占医疗废弃物的百分之三十左右,且在逐年增加。考虑到安全及处理成本问题,这些废弃物至今并没有良好的回收利用方式。但这些医疗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合理利用将会极大地减少医院公共支出的负担,从而能够适当的减少我们的医疗费用。
常用的医用塑料包括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等。这些高分子聚合物在高温下可以分解,并且高温处理可以对医疗废弃物进行有效杀菌,所以分解产物可以安全的被回收利用。高温处理医疗废弃物的操作便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研发出一种高温分解及回收利用医疗废弃物的一体化装置,对废弃物的合理处理并回收利用有重大意义。
等离子加热作为目前先进的固废处理方法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加热速度快、温度高,环保无污染等优点。等离子加热技术是通过电弧能量激发工作气体电离形成高温等离子体和等离子体中自由电子与正离子复合时释放的能量进行的电加热方式。因此,本发明的加热装置采用等离子发生器。
发明内容
目前,医疗废弃物越来越多,常规处理方式杀菌不彻底,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这些处理方法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对资源也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本发明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出一种医疗废弃物高效回收及利用的装置。本技术使用等离子加热方式处理医疗废弃物,医疗废弃物高温裂解产生的碳的小分子在高温下运动到纤维上形成涂层,氢气一氧化碳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统一收集,可供本发明装置的电机发电使用。除此之外,等离子体电弧炉产生的高温可杀死医疗废弃物中的所有微生物,摧毁残留于其中的毒性药物和有毒的化学药剂。综上所述,医疗废弃物便可安全的被回收利用。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主要包括:填料口、进气口、炉壁、排气口、等离子加热枪、收、放丝装置、医疗废弃物和支座。其中,所述加热反应炉为圆筒形,顶部和底部为椭球形。所述炉壁均设有保温涂层。所述等离子枪有四个,均布于加热反应炉顶部,具有一定倾角。所述收、放丝装置位于加热反应炉中间偏上,走丝方向为从左向右。所述填料口位于反应加热炉炉壁中部(进气口上方,走丝装置下方),左右各一个。所述进气口位于反应加热炉壁下部。所述排气口位于加热反应炉顶部中间位置。
本发明提出一种医疗废弃物高效回收及利用的装置是通过定点回收的方式从医院收取医疗废弃物,该方法可实现医疗废弃物的安全回收。本发明所述医疗废弃物可以是注射器、输液器、输液瓶、输血器等小型医疗用具,也可以是废弃的医疗器械台、医疗器械外壳等大型塑料制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0525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