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燃煤机组烟气的补充型资源化协同控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07355.X | 申请日: | 2020-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920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7 |
发明(设计)人: | 朱晓磊;李剑宁;崇培安;何翔;陶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上发院发电成套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76 | 分类号: | B01D53/76;B01D53/56;B01D53/78;B01D53/60;B01D53/34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沈金美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燃煤 机组 烟气 补充 资源 协同 控制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燃煤机组烟气的补充型资源化协同控制系统,包括烟道、臭氧供应单元、设置在烟道中且与臭氧供应单元相连的臭氧喷嘴、补充洗涤塔、具有液氨溶液箱的液氨溶液供应单元、设置在补充洗涤塔内且与液氨溶液箱相连的液氨喷嘴、以及副产物回收单元,副产物回收单元包括风机、设置在液氨溶液箱内的补充加氧管道、输送泵、以及干燥器。本申请能够高效脱除燃煤机组尾部烟气中残余的SOx和NOx,补充燃煤机组脱硫脱硝除尘净化,达到进一步烟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的目的;采用氧化脱硝,而氧化脱硝反应对温度没有明显的要求,实现低温脱硝,故本申请对系统温度适应性强;脱硫脱硝后得到的副产物可做氨肥回收利用,实现减排与资源化利用的协同匹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煤机组中尾部烟气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燃煤机组烟气的补充型资源化协同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在常规燃煤机组中,尾部烟气处理设备包括SCR脱硝装置、静电除尘器和脱硫塔,脱硫塔出口烟气为50~60℃的饱和湿烟气。目前,要求规定燃煤机组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不高于10、35、50mg/Nm3。
在当前超低排放标准要求下,部门省市和发电集团为扭转社会大众对燃煤机组高污染、强排放的印象,主动自我加码定制了近零排放标准,即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不高于1、10、25mg/Nm3。在此标准下,常规SCR脱硝和湿法Ca脱硫工艺很难满足指标需求,电厂需投入巨大资金对工艺进行提效处理,且在运行中付出巨大代价,影响锅炉运行经济性。
此外,在启炉和低负荷状况下,现有烟气温度无法满足脱硝SCR运行温度要求。针对燃煤机组运行灵活性要求,各研究单位提出了多种宽负荷投脱硝改造技术,但综合来看均无法实现启炉阶段脱硝,启炉阶段脱硝系统不投运不享受脱硝电价补贴,无法真正实现全工况脱硝。
进一步地,申请公布号为CN106000048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说明书公开了一种低温脱硫和脱硝系统,该系统通过孔板波纹填料吸收塔,利用碱液对废气中的污染物进行充分吸收后,碱液加入蒸发浓缩循环使溶液再生不对外排放废液;但是该技术适用于中NO2为主导的有机废气,无法适应于NO占主导的燃煤烟气中。
进一步地,申请公布号为CN106334423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说明书公开了一种基于活性炭材料的低温脱硝工艺,其以活性炭为载体,在脱硝与处理系统中截留SO2,在脱硝固定床反应器中脱除NOx,实现污染物同步脱除的目的;但是该工艺对反应温度仍具有一定的要求,当温度低于80℃时效率急剧降低,此外活性炭成本较高,影响进一步推广应用。
综上,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对燃煤机组烟气的适应性较差,脱除SO2和NOx代价过大,脱硝效果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燃煤机组烟气的补充型资源化协同控制系统,能够在低温环境下高效脱除燃煤机组尾部烟气中残余的SOx(主要是SO2)和NOx。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燃煤机组烟气的补充型资源化协同控制系统,包括烟道、臭氧供应单元、设置在烟道中的臭氧喷嘴、补充洗涤塔、液氨溶液供应单元、设置在补充洗涤塔内的液氨喷嘴、以及副产物回收单元,所述烟道用于输送燃煤机组中脱硫后的尾部烟气,所述臭氧供应单元与臭氧喷嘴相连,所述液氨溶液供应单元包括设置在补充洗涤塔底部的液氨溶液箱,所述液氨溶液箱与液氨喷嘴相连,所述补充洗涤塔的烟气进口与烟道相连,所述补充洗涤塔的烟气出口处设置有烟囱,所述液氨喷嘴位于补充洗涤塔的烟气进口的上方侧,所述副产物回收单元包括风机、设置在液氨溶液箱内的补充加氧管道、输送泵、以及干燥器,所述风机通过管道与补充加氧管道相连,所述输送泵的入口端与液氨溶液箱相连,所述输送泵的出口端通过管道与干燥器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上发院发电成套设备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上发院发电成套设备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0735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