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烧结烟气一氧化碳及氮氧化物联合脱除装置及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10321.6 | 申请日: | 2020-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218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郑勇;李显宝;吕文彬;苏龙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兴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方信立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86 | 分类号: | B01D53/86;B01D53/56;B01D53/62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联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21 | 代理人: | 冯海玉 |
地址: | 2381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烧结 烟气 一氧化碳 氧化物 联合 脱除 装置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烧结烟气一氧化碳及氮氧化物联合脱除装置及工艺,包括烟道,所述烟道依据烟气流通方向依次加装有加热系统、一氧化碳催化反应系统、喷氨系统和低温SCR脱硝反应系统,一氧化碳催化反应系统加装在加热系统的烟气出口端。本发明提出的烧结烟气一氧化碳及氮氧化物联合脱除装置及工艺,降低烧结烟气净化成本;利用CO反应生成CO2过程中释放的热量,使烧结烟气升温15~75℃左右,一方面可以减少烟气污染物排放量,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加热系统补热的能耗,降低运行成本;加热系统与一氧化碳脱除系统以及低温SCR脱硝系统之间进行链锁,保证了整个工艺的稳定运行,同时最大程度的降低能源消耗量,满足烧结烟气超低排放达标,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烧结烟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烧结烟气一氧化碳及氮氧化物联合脱除装置及工艺。
背景技术
烧结工序是钢铁冶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钢铁行业污染物排放最多的工序。目前烧结工序的SO2、NOx、颗粒物排放标准严苛程度日益增大。
随着烧结环保要求的日渐严格,烧结工序除对烧结烟气中SO2、NOx、颗粒物和二噁英的排放浓度进行限制外,铁矿粉烧结CO排放的问题开始引起广泛重视。对烧结烟气成分的实际测试表明,烧结烟气中的CO含量可高达6000~10000ppm。可见烧结工序排放的CO含量基本上远远超过SO2和NOx的排放量。2012年出台了空气质量指数AQI,参与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等6项;部分临近城市的工厂,烧结烟气CO排放问题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2018年1月1日《环境保护税法》施行,该法规已经将废气中的CO污染物纳入征税对象。
目前,除了料面喷吹蒸汽减排CO工艺以外,生产上尚未有针对烧结废气减排CO的相关应对措施。加上烧结本身的原料复杂性,难以将烧结烟气中的CO含量降低至较低水平。现有技术中关于烧结烟气CO应用的方法已有相关专利,例如专利公开号:CN104988264A,公开日:2015年10月21日,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烧结烟气处理和利用的方法。该申请案通过热风炉对除尘后的烧结烟气进行加热,将烟气加热到1000~1400℃,通过高炉风口将加热后的烟气吹入高炉,代替空气进行炼铁生产;烟气的显热、烟气中的氧、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炼铁生产中得到利用。该方案将烧结烟气与炼铁热风炉进行联合使用,但是高炉热风炉热工制度严苛,而烧结烟气本身波动较大,且烧结烟气量较大,远超高炉热风炉烟气需求量,实际使用中依旧需要对多余的烧结烟气进行净化处理。
烧结烟气中的NOx采用低温SCR脱硝技术进行脱除,该工艺操作简单,能够很好的适用烧结烟气波动较大的情况,但由于烧结烟气温度波动也较大,通常需要热风炉进行补热,能源消耗量大,因此,针对烧结工序CO与NOx协同减排的意义重大,既能控制烧结烟气中污染物的排放,又能有效利用烟气中CO的热量,最终使烧结烟气达到超低排放的要求。
基于此,提出一种烧结烟气一氧化碳及氮氧化物联合脱除装置及工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烧结烟气一氧化碳及氮氧化物联合脱除装置及工艺,降低烧结烟气净化成本;在减少烟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同时减少加热系统补热的能耗,降低运行成本;加热系统与一氧化碳脱除系统以及低温SCR脱硝系统之间进行链锁,同时最大程度的降低能源消耗量,满足烧结烟气超低排放达标,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采用热风炉补热,能源消耗量大,CO和NOx处理效果不佳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兴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方信立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同兴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方信立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103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