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体自支撑高速通道压裂施工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10602.1 | 申请日: | 2020-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063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2 |
发明(设计)人: | 刘化普;温庆志;史胜龙;房堃;张东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大地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3/26 | 分类号: | E21B43/26;E21B43/267;C09K8/80;C09K8/68 |
代理公司: | 济南竹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70 | 代理人: | 吕利敏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体 支撑 高速 通道 施工工艺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自支撑高速通道压裂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将常规压裂液和密度调节剂按一定重量比配制B1液;(2)使用B1液制造裂缝;(3)在制造裂缝的同时配制A液和B液:将树脂或树脂稀释液与悬浮分散剂混合后,加入固化剂,混合均匀得到A液;B1液与悬浮分散剂或B1液与悬浮分散剂、交联剂混合均匀得到B液;(4)造缝完成后,立即将A液通过若干喷射口喷射进B液中,喷射口位于B液的液面之下,并将A、B混合液注入地层;(5)使用顶替液将A、B混合液全部顶替进地层,憋压40~180min。该工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A液成块成片分布,易造成地层伤害的问题,能实现全面裂缝自支撑和高速通道压裂效果。
技术领域
石油工业油气田开发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液体自支撑技术实现高速通道压裂的施工工艺。
技术背景
低渗、特低渗、致密油气藏、页岩气藏仅仅依靠常规开发方式难以获得工业油气流,针对低渗透储层的特性,目前常用的开发方式主要为水力压裂开发方式,通过水力压裂形成高导流能力的裂缝,从而改变储层渗流能力,提高泄油面积,达到增产效果。
目前的水力压裂开发技术首先通过前置液压开地层裂缝,然后注入含有固体支撑剂的携砂液。裂缝闭合后,通过携砂液携带的固体支撑剂起到支撑裂缝的作用,支撑剂由于密度高,裂缝闭合后,大多支撑剂铺置底部,形成砂堤,不利于裂缝有效高度的扩展,且支撑剂用量大、成本高,成本占到压裂施工的1/3,甚至更高。此外,均匀铺置的支撑剂导流能力仅仅依靠颗粒与颗粒之间的孔隙提供,导流能力有限。斯伦贝谢公司提出通道压裂技术(高速通道压裂新技术,油田新技术,2011年秋季刊,23卷,第3期),通过支撑剂团形成不连续支撑剂团充填层。不连续支撑剂团,相当于大颗粒团,大颗粒团与团之间形成离散的高速通道网络,从而形成高速渗流通道,该技术可实现较高的导流能力。但是该技术仍然需要向地层注入固体支撑剂,且注入工艺复杂,施工成本高。此外注入固体支撑剂施工过程易出现砂堵风险,砂堵一旦发生,轻者需冲砂、洗井作业,影响压裂施工进程,重者造成井筒报废,引起千万甚至上亿经济损失。
针对常规压裂技术及通道压裂技术存在的问题,中国专利文献CN1059715 79A公开了一种相变压裂液施工工艺,该种施工工艺中相变压裂液与非相变压裂液同时注入,固化后,非相变压裂液返排,通过非相变压裂液流通的孔道,起到支撑裂缝的作用。该施工工艺所需相变液体含量在30%以上,相变液体在流动过程中属于连续流动,且相变液体与非相变液体密度值难以控制,相变压裂液固化后容易成块、成片分布,相变压裂液不仅用量大,成本高,成片、成块的连续固化还有可能堵塞裂缝、粘接岩石孔隙,造成严重地层伤害。成块、成片的固化体渗透率低,固化体之间也没有充足的连通孔隙,该种连续注入的施工工艺也无法获得高速通道导流能力,无法实现高导流能力通道压裂。
此外,赵立强等公开一种新型自支撑压裂液体系实验研究(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20,10(2):121-127.),所述相变压裂液最终形成的固体颗粒目数在20~70目之间,粒径与常规支撑剂无异,该种粒径的支撑剂铺置后,仍然是通过颗粒与颗粒间的孔隙提供导流能力,无法获得高速通道导流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相变材料用量大、成本高、易造成地层伤害的问题,提出一种针对新型液体自支撑压裂液的液体自支撑高速通道压裂施工方法,该种液体自支撑压裂液无需固相支撑剂,将压裂液注入裂缝后,可固化形成厘米级圆球状颗粒,均匀填充在裂缝中,促进裂缝缝高、缝长的延伸,形成厘米级高速渗流通道,获得无限导流能力,提高泄油面积,提高采收率。此外,液体可固化液用量少,成本低,压裂施工过程保持液态,流动性高,施工简单,不存在砂堵风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液体自支撑高速通道压裂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配制B1液:将100重量份的常规压裂液和4~40重量份密度调节剂混合均匀得到B1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大地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未经青岛大地新能源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1060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机器人精细化制样装置
- 下一篇:电路板及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