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序贯融合因式分解的序列ISAR三维成像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19882.2 | 申请日: | 2020-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305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田彪;郭瑞;徐世友;陈曾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S13/90 | 分类号: | G01S13/90 |
代理公司: | 湖南企企卫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3257 | 代理人: | 任合明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融合 因式分解 序列 isar 三维 成像 方法 | ||
1.一种基于序贯融合因式分解的序列ISAR三维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ISAR图像序列二维尺寸标定
假定通过成像处理得到的ISAR图像序列数目为Num,根据雷达发射信号的带宽B和成像累积转角Θ对ISAR图像进行二维尺寸标定处理,即距离向分辨率为方位向分辨率为其中c为光速,λ为发射信号波长;
S2:ISAR图像特征点提取与匹配关联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2.1利用SIFT算法对相邻图像的特征点进行提取和匹配,假设所提取到的特征点集分别为Q1,Q2,匹配到的特征点对为O1,O2,相邻图像中未匹配到的特征点集为P1,P2;
S2.2使用随机采样一致性算法根据S2.1匹配好的特征点对O1,O2,计算得到图像间的变换矩阵H;
S2.3利用变换矩阵H对SIFT算法未匹配上的特征点做进一步的匹配,具体如下:
S2.3.1对于相邻图像中未匹配到的特征点集P1,将其乘上S2.2求得的变换矩阵H,得到新的坐标R1=HP1;
S2.3.2以相邻图像中未匹配到的特征点集P2作为待匹配点,在P2中计算与R1中点集特征向量之间的距离,当距离的值小于设定阈值时,将其作为匹配点,从而更新最终匹配的特征点点对;
S2.3.3假设相邻的三幅图像分别为序列中的第n-1,n,n+1幅图像,n=2,3,…,Num-1,将第n-1和第n幅图像进行匹配得到的点对分别记为Fn-1,将第n和第n+1幅图像进行匹配得到的点对分别记为Fn+1;
S3:相邻图像三维重构
基于因式分解法,分别从相邻两幅ISAR图像的匹配点对Fn-1,以及Fn+1进行三维重构,得到重构结果Sn-1和Sn,具体如下:
S3.1针对相邻两幅ISAR图像,经过步骤S2的特征点提取与匹配,最后匹配到P组特征点,将这P组特征点的二维坐标写入观测矩阵W:
其中(rf,p,df,p),f=1,2;p=1,...,P表示第f幅ISAR图像中提取和匹配上的特征点;
S3.2通过因式分解法,从相邻两幅ISAR图像的观测矩阵W中恢复出目标的三维信息Sn-1和Sn;
S4:统一序贯融合参考系
根据S3中恢复的目标的三维信息Sn-1和Sn开始重构,然后不断加入新的图像,最后完成整个图像序列的重构;在将每次重构的结果融合在一起时,需要将序贯融合得到的三维数据都统一到同一个参考系下,具体如下:
S4.1取和的交集为假设Fn-1中与相匹配的点为Fn+1中与相匹配的点为再分别利用点对以及通过步骤S3的因式分解法进行三维重构,得到重构结果
S4.2由S4.1得到的三维重构结果和是第n幅图像中的点在不同参考坐标下的三维信息,其中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从到的转换矩阵Tn-1→n,使得两者之间的距离最小,三维空间的转换矩阵Tn-1→n由下列参数组成:
对矩阵Tn-1→n进行分块,其中左上角3×3的矩阵a对应三维线性变换部分,可用3个旋转参数来表示;右上角3×1的矩阵p表示三维平移变换部分,可用3个平移参数来表示;左下角1×3的矩阵t表示三维透视变换部分;右下角1×1的矩阵s表示整体比例因子;
针对序列ISAR图像,只需要用到其中的旋转变换、平移变换、整体比例因子这三部分;
S4.3利用最小二乘法来进行求解得到变换矩阵Tn-1→n;
S5:序贯融合三维重构
利用转换矩阵Tn-1→n,将相邻图像的重构结果Sn转换到同一个参考坐标系,完成整个图像序列的序贯融合,得到融合后的结果S:
其中,表示经过融合参考系转换后的结果,其表达式如下:
。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19882.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