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一体化椎间处理融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21234.0 | 申请日: | 2020-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895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1 |
发明(设计)人: | 钱卫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钱卫庆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A61B17/88 |
代理公司: | 南京冠誉至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426 | 代理人: | 黄成萍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一体化 处理 融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一体化椎间处理融合器,包括本体、与本体相连的连接驱动装置。其中,本体包括收缩装置和支撑刮取装置,该支撑刮取装置设置在收缩装置的内部,并通过螺栓连接。本体的一端还设置有螺纹连接部,该螺纹连接部在远离本体一端内部设置有多个第一插接槽,第一插接槽下方内壁上还设置有凸缘。该连接驱动装置包括一号驱动连接杆、二号驱动连接杆和三号驱动连接杆,每个驱动连接杆两端分别设置有摩擦部和连接部,通过驱动部和本体驱动连接。通过植入到人体内的本体将椎间盘和软骨终板刮下并取出,隆起的本体对相邻椎体起到支撑作用,最后,将填充物植入到本体中完成填充,一次性完成椎间盘切除和融合器植入,实现对椎体的支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融合器,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化椎间处理融合器,属于医用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颈、腰椎退行性疾病是近年来临床最常见的脊柱外科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工作和生活,一旦药物及物理等非手术治疗无效,手术治疗往往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腰椎退行性滑脱、节段性不稳、椎间盘源性疾病、外伤性腰椎滑脱所致腰椎失稳引起的下腰痛、肢体运动感觉障碍,一般都需行腰椎固定融合术。20世纪50年代,Cloward 首先提出后路腰椎融合术(PLIF),该技术发展成为当今脊柱外科基本术式之一。1986年,Badgy和Kuslch设计出适用于人体的椎间融合器,即BAK(Bagby and Kuslich)系统,并用于治疗退变性下腰痛。此后,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技术有了较大发展,成为治疗腰椎退行性变的标准术式之一。自从椎间融合器Cage应用于脊柱融合术并取得成功以来,各种椎间融合器相继问世。椎间融合器亦在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其应用能维持椎间隙的高度、恢复前中柱的支撑、增加椎间孔容量、解除神经根受压、防止椎间隙塌陷及假关节形成。
1988年,Bugby首次将椎间融合器应用于临床,取得非常大的成功。各种不同的椎间融合器相继出现并被广泛应用。目前临床上椎间融合术还是主要靠开放性手术进行,创面较大、给病人带来创伤不容忽视,并且易引起感染等并发症。随着脊柱内镜在脊柱疾病中治疗中的广泛应用,经皮内镜下融合将会成为脊柱融合发展的新新方向。然而,内镜下融合器的发展不容乐观,虽然已有部分镜下融合器上市,但存在融合器较大,需要另置融合通道等缺点。并且,传统的椎体成形手术所使用的普通金属材料与骨组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力学性质的差异,比如金属的高刚度会相应减少其相邻部位骨组织所承受的载荷,产生应力遮挡,因此,普通金属融合器可能会使融合速度减慢,最终导致假关节的形成或者融合器的松动、移位等。近年来,颈椎、腰椎退行性病变导致的各类外科疾病愈加常见,对保守治疗无效者一般都需进行椎间融合手术。此类治疗中,通常将椎间融合器植入脊柱,通过前路、后路进行支撑,恢复椎间隙的高度,从而使神经根孔恢复张大。大多数这种融合器均含有植骨区域,通过植入自体骨或人工骨等提高融合率。融合器的主要特点为:上下表面均具有沟槽或突起结构,以使其与椎板之间接触密切,提高初期稳定性;中央多数包含一个或多个植入窗,用于放入填充物,使其与椎板结合形成骨骨融合或骨与填充物的融合;根据不同部位,例如颈椎、腰椎等,被设计为与椎板形状匹配的融合器外形。
申请号为201821191663.6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椎间融合器,包括壳体、网状体、弹簧、连接杆、填充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的内壁上附有一层网状体,所述的网状体为弹性材料制成,所述的网状体内两侧分别设有一组弹簧,所述的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网状体的顶部和底部内壁连接;所述的弹簧由记忆金属制成,在0-4℃时保持压缩状态并且不产生弹力;所述的连接杆设有两根,交叉设置于两组弹簧之间,分别连接其中一组弹簧的顶端与另一组弹簧的底端;所述的网状体的一侧设有注入孔,所述的壳体对应注入孔的位置设有尺寸相同的孔,所述的壳体与网状体于注入孔处连接,连接方式为注入孔与壳体的孔的边沿重合连接。但是该实用新型仅仅可以起到支撑和植入填充物的作用,无法进行刮取,需要进行进一步地改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钱卫庆,未经钱卫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212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