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放射性废液处理系统中设备的双疏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21937.3 | 申请日: | 2020-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632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滕磊;王用超;范凯;章航洲;王帅;苏志勇;张永领;王小兵;周宏伟;莫华均;文小军;谢小军;徐莉;尹高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G21F9/04 | 分类号: | G21F9/04;G21F9/20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张严芳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放射性 废液 处理 系统 设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放射性废液处理系统中设备的双疏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解决了现有的放射性废液处理系统在长期运行条件下,放射性核素会随着水、油等载体在基材表面固着或渗透进入金属基体中导致废液处理系统放射性核素沉积较多的问题,本发明包括纳米双疏料液罐和双疏处理支路,所述双疏处理支路包括输送泵、预留接口和流量控制阀,所述预留接口用于接入待处理件,所述纳米双疏料液罐、输送泵、预留接口以及流量控制阀之间通过管道连接。本发明具有放射性废液处理系统内设备双疏处理效率高,抗污效果好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放射性废液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放射性废液处理系统中设备的双疏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在放射性废物处理系统中,尤其是放射性废液处理系统,主要是由槽罐类设备、泵阀、管道等组成,这些设备大部分均是金属材质制成。随着放射性废液处理系统的长期运行,放射性核素会随着水、油等载体在设备基材表面附着或渗透进入金属基体中,由于槽罐类泵阀类设备结构紧凑,间隙小,放射性物质沉积较多,放射性辐射水平和污染水平均较高,一方面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降低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理量,增加处置费用。
通过对放射性核素在金属表面或设备内部沉积规律研究发现,水对金属基材的腐蚀、渗透起主要作用,其次是油性介质,因此,对金属表面做防水和防油处理对放射性废物处理系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在金属表面涂上一层防腐蚀层,为金属表面和腐蚀环境之间提供一道屏障,是一种常用的金属防护方法。但是腐蚀溶液与金属/涂层界面间的接触会导致金属表面的腐蚀。因此,涂覆一层可以减少界面张力或增加表面防水性的涂层将会是更加有效的防护方法。受到大自然中荷叶效应的启发,超疏水表面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方面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超疏水涂层也已经成功地被用于许多金属及其合金表面的防护,如铝、铜、镁和钢等。
因此,有必要基于现有技术,提出一种使放射性废液处理系统中泵阀具备疏水、疏油、防放射性污染特性的系统和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放射性废液处理系统在长期运行条件下,放射性核素会随着水、油等载体在基材表面固着或渗透进入金属基体中,使得放射性废液处理系统内部设备沉积较多的放射性物质从而增加工作人员的核照剂量同时增加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理量。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放射性废液处理系统中设备的双疏处理系统,包括纳米双疏料液罐和双疏处理支路,所述双疏处理支路包括输送泵和预留接口,所述预留接口用于接入待处理件,所述纳米双疏料液罐、输送泵以及预留接口之间通过管道连接。
本发明考虑到放射性废液处理系统在处理放射性废液的过程中,放射性核素会随着水、油等载体在基材表面固着或渗透进入废液处理系统内的金属基体中,通过在放射性废液处理系统中设备的内表面涂覆上一层双疏涂层,那么就可以起到阻隔作用,有效防止放射性物质在废液处理系统内设备上的沉积,本发明还考虑到废液处理系统主要是由槽罐类设备、泵阀、管道等组成,尤其是泵阀类,结构紧凑、形状复杂,本发明结合泵阀类设备在具体的放射性废液处理系统中的工作状态来涂覆纳米双疏料,将待处理件接入到流动的纳米双疏料系统中,通过输送泵的输送,实现纳米双疏料在管道中的流动,流经待处理件,从而实现纳米双疏料的涂覆。
本发明优选的放射性废液处理系统中设备的双疏处理系统,所述双疏处理支路还包括流量控制阀,所述纳米双疏料液罐、输送泵、预留接口以及所述流量控制阀之间通过管道连接。
通过设置流量控制阀,可以对纳米双疏料的流动速度进行调控,从而实现更均匀,更完整的涂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未经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219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