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不翻船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22847.6 | 申请日: | 2020-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461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海明 |
主分类号: | B63B3/00 | 分类号: | B63B3/00;B63B3/14;B63B43/02;B63H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劲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89 | 代理人: | 徐家升 |
地址: | 473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翻船 | ||
本发明不翻船属机械装置及运输技术领域水上船只,通过:在内船体半圆面镶的任意旋转滚珠的滚动或在内外船体相近面同性磁化产生的磁推力下、内船体上平面的边与外船体相对应处开的装卸口及其上方水平均衡开的通风透光口及开闭诸口的液压伸缩钢柱、在外船体上开的洼窝式瞭望孔、装卸时为稳定内外两船体而插入其体内的销子钉、在水下垂直于外船体水平直径端点的固定滚轴及其连接的有电瓶电机的密封舱及拨履叶的转轴杆、由活动的履叶所组成的履带、对履带起支撑不掉落摇摆固定作用带有转轴卡牙的支撑杆所组成的履带式推进器等作用下,当风浪对外船体吹打时,只有外船体转而载物的内船体在地球的吸引力下始终保持垂直不变动所形成的不翻不淹的不翻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装置及运输领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不翻船。
背景技术
自古至今,船面裸露,任凭大自然肆虐,风浪颠船死人倾货之灾未能制止,目前现有的船体在遇到大风大浪时容易翻船,造成人财伤亡等,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不翻船的设计方案。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发明了一种不翻船解决了上述背景中提出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这种不翻船包括:呈半圆形的内船体,内船体上平面的甲板,内船体半圆面上镶任意旋转的滚珠或在内船体的半圆面和外船体的内圆面同性磁化后所产生的推力的磁,内船体座落在呈圆周形的外船体内,在外船体上设离内船体上平面1.5-2米高处呈洼窝式强压玻璃的瞭望孔,在内船体的上平面的边与外船体的相对应处开等距均衡的装卸口,在装卸口的上层开呈水平等距均衡的通风透光口,在装卸和通风透光口上面设起撑起和闭合诸口作用的液压伸缩钢柱,在装卸时为使内外船体连成一体保障进出安全平稳所水平插入两船体内的销子钉,在水下外船体水平直径的端点设固定履带式推进器(以下简称履器)的固定杆及其末端连接履器的滚轴,履器中有呈棱型盛电瓶、双输出双转向电机的密封舱,密封舱外动力输出端上设呈“十”字架式套有橡胶外壳拨履叶产生动力的转轴杆,经转轴连接方型叶片和方型叶片间的链接体组成的履带,有方型叶片即履叶与履带相连接的转轴,托在履带上对其起支撑、不掉落、摇摆稳固扒水循环旋转作用带有转轴卡牙的支撑杆,支撑杆和密封舱固定在一起,履带式推进器的动能源可是:油、汽、电、核、光等,锚设在远离履带式推进器的外船体底部的中心处等组成了不翻船。
可选的:内外船体的材质为合金钢,等距均衡的洼窝式强压玻璃的瞭望孔在距内船体上平面的甲板1.5-2米高的外船体上12个,等距均衡的在内船体上平面的边与外船体相对应处的外船体上所开的装卸口4个,在装卸口上层的外船体上开呈水平、等距、均衡的通风透光口三层共6个,在外船体上开闭装卸和通风透光口的液压伸缩钢柱10个,伸缩钢柱的柱上端与开口上沿相固定的固定片适量,每个固定片上有呈等距环绕状排列的固定螺絲钉4个,在装卸口下面,为装卸时使内外两船体保持一致稳定所水平插入两船体内的销子钉4个,镶在内船体半圆面上等距均衡任意旋转的滚珠适量或在内船体的半圆面和外船体的内圆面同性磁化产生的磁推力在风浪对外船体吹打转动时使两船体隔离,设在水下垂直于外船体水平直径端点呈“十”字架式连接履带式推进器(以下简称履器)4个的固定杆及固定杆末端的滚轴4个,连接在外船体上4个固定杆未端滚轴上的4个履器是确保动力的一致发挥、处在相互对称、自身水平状态和船转向的保障,履器同向或反向转成船转向,每个履器中与动力需要相适应的电瓶1组,双输出双转向的电机3台组成一个呈棱型的密封舱共4个,设在密封舱外电机动力输出端上套有橡胶外壳呈“十”字架式拨履叶产生动力的转轴杆每端4个共96个,经转轴连接方型叶片和方型叶片间的链接体组成的履带8套,方型叶片即履叶与履带相连接的是2个转轴共多个,履带上经转轴连接的履叶多个,托在履带上对其起支撑、不掉落、摇摆固定作用带有转轴卡牙的支撑杆多个,支撑杆和密封舱固定在一起。履器的动能源可是:油、汽、电、核、光等。锚设在远离履带式推进器的外船体底部的中心处,由无线电操控抛起。
(三)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海明,未经李海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2284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改进高斯网络的小样本学习垃圾分类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取样管切割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