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试配电主站故障处理测试分析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23730.X | 申请日: | 2020-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370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丁健;马春雷;吴金勇;陈宣林;李树林;刘骁扬;黄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50/06 | 分类号: | G06Q50/06;G06F18/2411;G06F18/2431;H02J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禹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72 | 代理人: | 朱宝庆 |
地址: | 550002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试 配电 故障 处理 分析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试配电主站故障处理测试分析方法及系统,包括利用FTT1200采集故障数据;将所述故障数据注入测试配电主站进行实时信息交互,对故障数据进行测试,输出测试信息;基于不同类别的故障信息和故障相关特征构建融合优选分析模型对所述测试信息进行故障分析,得到分析结果;测试了在运行环境正常条件下,主站系统的FA功能的有效性,还可以测试主站系统在异常环境下的健壮性,并且可采用多种通信规约注入被测配电网故障特性数据,具备了显示被测系统自故障发生、故障定位、故障隔离、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的全过程的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故障处理测试分析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测试配电主站故障处理测试分析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馈线自动化可在配电网短路故障情况下进行自动判断、自动隔离,有效减少故障停电范围,快速恢复非故障区段供电,是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增强供电能力、实现配电网高效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也是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配电主站图模信息不准确是影响FA策略的重要原因,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主配电网模型拼接不成功、馈线拓扑未连通、非自动化开关置位不正确和后台信息错误等。
随着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推广应用和相关应用系统的成熟完善,目前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中越来越重视配电自动化与其他系统间的信息交互,要求能将与配电相关的各个应用系统中数据融合起来,通过源端维护、统一发布、按需接收,实现应用系统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在生产管理系统中图形、模型的自身维护。生产管理系统能否与配电自动化系统实现图模、拓扑、实时数据的信息交互,成为电力公司配电自动化系统(DAS)成败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鉴于上述现有存在的配电网故障处理测试分析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测试了在运行环境正常条件下,主站系统的FA功能的有效性,还可以测试主站系统在异常环境下的健壮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采集故障数据;将所述故障数据注入测试配电主站进行实时信息交互,对故障数据进行测试,输出测试信息;基于不同类别的故障信息和故障相关特征构建融合优选分析模型对所述测试信息进行故障分析,得到分析结果。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测试配电主站故障处理测试分析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融合优选分析模型包括,随机森林模型、AdaBoost模型和支持向量机模型;
利用所述故障信息和所述故障相关特征训练所述随机森林模型、所述AdaBoost模型,分别确定所述随机森林模型、所述AdaBoost模型的优选参数;
基于所述优选参数训练所述支持向量机模型并确定其优选参数;
根据所述随机森林模型、所述AdaBoost模型和所述支持向量机模型的所述优选参数确定所述融合优选参数,输出所述分析结果。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测试配电主站故障处理测试分析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构建所述分析模型具体包括,
基于主站网络、线路参数和测试信息建立故障分析的目标函数,定义如下,
其中,s为测试信息,x为状态量,R为阈值,T为线路参数。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测试配电主站故障处理测试分析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分析结果包括,开关拒动、开关慢动、通信中断与恢复、FA禁止信号、检修状态、联络开关切换和转供容量不足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2373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