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强风化凝灰岩地质且高程较高潮间带的红树林造林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24799.4 | 申请日: | 2020-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715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李博文;张向营;熊红;李承柱;黄明康;谢志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广州水运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7/00 | 分类号: | A01G17/00;A01G24/10;A01G24/20;A01G24/30;A01B7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朱双;刘明星 |
地址: | 510221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风化 凝灰岩 地质 高程 高潮 红树林 造林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强风化凝灰岩地质且高程较高潮间带的红树林造林方法。本发明方法包括a.场地整理、b.种植土回填、c.开挖水道、d.红树植物种植的步骤;造林完成1年后,各种红树苗木长势良好,白骨壤、秋茄、木榄的成活率不低于60%,红海榄、桐花树的成活率不低于70%,苗木高度增加10~30cm。利用本方法,可以扩大我国东南、华南沿海地区的红树林面积,更好的发挥红树林在供应食物、保存种质资源、维护物种多样性,防风消浪、净化海洋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碳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营造的水道与红树林并存的格局,提供多样化的生境,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育和恢复。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造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强风化凝灰岩地质且高程较高潮间带的红树林造林方法。
背景技术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生态系统,在供应食物、保存种质资源、维护物种多样性,防风消浪、净化海洋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碳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围垦,城市建设、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养殖塘、海堤等造成海岸线及滩涂占用,及生物入侵、排污等的影响,造成红树林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仅存的红树林也呈现破碎化、斑块化分布,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功能被严重破坏,生态价值降低。
凝灰岩是一种分布最广泛、最常见的细粒火山碎屑岩。我国凝灰岩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的中生代火山岩带中,为环太平洋火山带的一部分。
随着红树林造林的逐步开展,不需经过整理即可以进行造林的宜林地已基本完成造林;而凝灰岩作为我国沿海地区重要的地质形态,已有的造林高程较高的强风化凝灰岩地质造林实践中:有的是在其上直接覆土种植,造成高程不适合红树林生长而造林失败;有的尽管开挖至平均海平面,但未对以下的强风化凝灰岩进行破碎处理,不利于红树植物苗期根系的向下生长而造林成活率较低;故多年来尚未实现在高程相对较高,且以强风化凝灰岩为主的地区成功造林。
我国规划了在2016-2025年内需要4.8×104hm2的红树林恢复目标。因此,探索在凝灰岩地质上开展红树林造林,可进一步扩大我国红树林面积,并提升沿海地区生态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在高程较高的强风化凝灰岩地质造林中造林失败、红树植物成活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强风化凝灰岩地质且高程较高潮间带的红树林造林方法,以扩大红树林种植面积,保证红树林造林的成功。
本发明的强风化凝灰岩地质且高程较高潮间带的红树林造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场地整理:对高于当地平均海平面高程的凝灰岩进行机械破碎开挖,开挖至当地平均海平面高程;对低于当地平均海平面高程的凝灰岩,进行机械破碎,破碎深度不小于30cm,破碎石块直径≤10cm;
b.种植土回填:回填营养土作为种植土,回填后保持种植面标高为当地平均海平面以上0.2-0.4m;
c.开挖水道,水道深度为种植面下至少40cm,保证水道面积不低于20%,水道将场地划分为斑块状种植区;
d.红树植物种植:选择30~50cm高的健康白骨壤、桐花树、秋茄、红海榄或木榄袋苗在斑块状种植区上进行种植;种植后进行养护管理。
优选,所述的营养土是将有机质、壤土和淤泥以质量比4:3:3混合而成。
优选,所述的水道的断面呈梯形,顶宽8m、底宽6m。
优选,所述的每个斑块状种植区面积不超过3000m2。
优选,所述的步骤d的红树植物种植是在回填的营养土静置3~5天后进行种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广州水运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未经中交广州水运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2479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