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纯天然刺梨果脯及其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24803.7 | 申请日: | 2020-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720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张家臣;胡海军;陈礼敏;何臻;黄家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遵义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A23G3/48 | 分类号: | A23G3/48;A23G3/36;A23G3/42 |
代理公司: | 贵州派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2114 | 代理人: | 周黎亚 |
地址: | 563000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天然 刺梨 果脯 及其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纯天然刺梨果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刺梨300~400份、木糖醇60~90份、柠檬55~85份、维生素C 45~65份、余甘果80~100份、灵芝多糖65~85份、银杏叶45~75份。本发明先将刺梨冷冻之后,再经前处理、真空浸渍、烘干、均湿、杀菌等步骤,减少食品添加剂的用量,所添加的余甘果、灵芝多糖、银杏叶等均是安全无毒的,制备出色泽金黄、感官品质好,具有刺梨特有果香、酸甜适口、软硬适中的刺梨果脯,保留刺梨原有的风味,褐变程度低,感官质量高,营养价值丰富,且制作工艺简单、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纯天然刺梨果脯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刺梨为蔷薇科多年生落叶灌木缫丝花的果实,又名山王果、刺莓果、刺菠萝、刺酸梨子等,是滋补健身的营养珍果,多为野生,是我国云、贵、川等西部山区特有的野生植物。区别于普通刺梨,果实成熟后呈暗橙黄色,表面皮刺基本退化脱落,种子败育。刺梨生于海拔500-2500米的向阳山坡、沟谷、路旁以及灌木丛中,是贵州、鄂西山区等地的天然野果。目前,在贵州省和河南省有大面积的人工种植。
刺梨主要含有下列营养物质,包括:①碳水化合物:刺梨果实中碳水化合物的总量约为13%,主要成分为纤维、蔗糖、葡萄糖、果糖等。②蛋白质及氨基酸:蛋白质为0.6%-0.7%;氨基酸类包括天门冬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等18种氨基酸;其中8种是人体必需氨基酸。③维生素及单宁类: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P、B族维生素、维生素E、叶酸等多种维生素及单宁,其中维生素C含量较高。实验数据显示,刺梨鲜果维生素C含量可达2%以上,高于其他水果的数倍之多,被称为水果中的“维生素C大王”;④微量元素:主要有铁(Fe)、锌(Zn)、锶(Sr)、硒(Se)等,其中Fe、Zn、Se等为人体必需微量元素;⑤酶类:主要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
刺梨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氧化、抗衰老等保健作用。但是刺梨单宁较高,肉少且口味酸涩,降低了刺梨的鲜食品质,不宜直接食用,需要深加工,关于刺梨加工技术有一些,如:
1、专利申请CN201911193075.5,公开了刺梨果脯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采取鲜果、去刺;S2、在沸水中蒸煮15分钟;S3、在不锈钢容器加入糖浸泡12小时,直至变黄;S4、用大火蒸煮,直至颜色变为褐红色;S5、自然晾干;S6、用40-65摄氏度的温度烘干6小时,即得刺梨果脯;此工艺简单并且能够制备得保存时间较长的刺梨果脯;加入的糖为蜜蜂糖,并且糖的加入量要比鲜果多30%;在步骤S2浸泡之前,经过盐渍步骤;盐渍步骤中加入食盐和柠檬酸,食盐和柠檬酸的重量比为1:1。可见,该专利申请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了蜜蜂糖和柠檬酸等食品添加剂。
2、专利申请CN201910264658.6,公开了一种刺梨低糖果脯,其制备如下:1)原料处理:选择肉质肥厚的新鲜刺梨果,清水清洗沥干,切分去籽,放入冷库冻藏条件下待冻结后备用;2)辅料配料处理:称取占刺梨果质量30%的木糖醇和0.5%的水溶性壳聚糖于不锈钢夹层锅内,再加入占鲜果量70%的纯净水,充分溶解后制成糖液;3)糖制:将切分去籽的刺梨冻果块浸于上述糖液中,升温后加入占鲜果质量0.6%的纤维素酶拌匀保温;4)果脯烘烤:置于远红外烘烤箱中,待含水量在18%-20%、果脯吃糖完全时,停止烘制。本发明通过原料冻藏预处理及糖制干制及多功能辅料配方处理,使加工时间缩短,简化了加工工艺,提高了感官品质及成品率,最大程度利用原辅料,减少营养成分损失。但是本专利申请原料中添加了食品添加剂木糖醇和水溶性壳聚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遵义师范学院,未经遵义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248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