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远红外电热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26365.8 | 申请日: | 2020-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186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2 |
发明(设计)人: | 周云;余庚;庞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14 | 分类号: | H05B3/14;H05B3/20 |
代理公司: | 深圳众鼎汇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566 | 代理人: | 朱业刚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塘尾高新科技园C栋(在深圳市宝安区福***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 电热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远红外电热膜及其制备方法,先将质量比为20%‑65%:20%‑40%:15%‑25%:0%‑15%的含碳树脂、金属氧化物、碳单质、金属单质混合制作成胶状混合物;再将胶状混合物均匀涂到绝缘基体上,然后将涂有胶状混合物的绝缘基体放入烘箱中加热,进行固化;最后将固化后的涂有胶状混合物的绝缘基体放入高温炉加热,进行烧结制得远红外电热膜。本发明制备的远红外电热膜功率密度大、体积电阻率低,可在低电压下进行工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远红外电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远红外电热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膜电热产品,由于其无明火,红外辐射率高,节能效果良好,在市场上越来越应用广泛。随着技术、 材料成本以及技术等问题的解决,膜电热产品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从装修、电子、 医疗到航天、农业等等都有大范围的应用。目前市面上的红外膜电热产品,普遍采用导电物质粉末如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等,与粘结剂、溶剂复合后印刷制得电热膜;或是通过热喷涂、蒸镀等方式形成复合氧化锡薄膜制得红外电热膜。这些方法制得的远红外电热膜,由于材料的介电性能等因素,得到的电热膜电阻率高、功率密度小、不利于低电压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红外电热膜及其制备方法,解决现有电热膜电阻率高、功率密度小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红外电热膜,包括含碳树脂、金属氧化物、碳单质、金属单质,含碳树脂、金属氧化物、碳单质、金属单质的质量比为20%-65%:20%-40%:15%-25%:0%-15%。
具体的,所述含碳树脂为酚醛树脂、呋喃树脂、脲醛树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中的一种或几种。
具体的,所述金属氧化物为氧化镍、氧化钴、氧化铁、氧化铜、氧化锰、氧化锡、氧化锑中的一种或几种。
具体的,所述碳单质为导电石墨、石墨烯、纳米碳管中的一种或几种。
具体的,所述金属单质为铜、银、铬、镍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远红外电热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质量比为为20%-65%:20%-40%:15%-25%:0%-15%的含碳树脂、金属氧化物、碳单质、金属单质,通过三辊机研磨,得到胶状混合物;
步骤2,通过辊印机将步骤1获得的胶状混合物印刷到绝缘基体上,得到涂有胶状混合物的绝缘基体,绝缘基体为微晶玻璃板、氧化铝陶瓷板、石英玻璃板中的一种;
步骤3,将步骤2获得的涂有胶状混合物的绝缘基体放入烘箱中,升温至70-90℃,并保温10-60分钟,继续升温至120-200℃,保温10-60分钟,进行固化,得到固化后的绝缘基体;
步骤4,将步骤3获得的固化后的绝缘基体转移至高温炉进行烧结,在惰性气体氮气或氩气保护下,温度在550-1200摄氏度,保温30-300分钟,自然冷却后,绝缘基体上形成远红外电热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将含碳树脂、金属氧化物、碳单质、金属单质研磨制作成胶状混合物,将胶状混合物辊印在绝缘基体上,再经过固化烧结成膜,最后在绝缘基体上形成远红外电热膜。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通过本发明制备的远红外电热膜功率密度大、体积电阻率低,可在低电压下进行工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下列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视为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
本发明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2636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