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滑坡治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26390.6 | 申请日: | 2020-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457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李伟;万楚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六零七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E02D29/02;E02D5/74;E02D1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1320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滑坡 治理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一种滑坡治理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1、工程地质测绘;S2、工程地质勘察;S3、地质分析;S4、勘查质量评估;步骤S4中防滑结构包括多个锚固于稳定岩层的防滑桩以及多个设置于防滑桩朝向滑坡高端一侧的斜拉桩,所述斜拉桩呈倾斜设置且其下端固定连接于稳定岩层,位于同一高度的多个所述防滑桩顶部连接有挡土墙,所述防滑桩为钢筋混凝土桩,相邻所述防滑桩的间距为其直径的3~5倍。本申请具有滑坡治理相对较为稳定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地质灾害治理方法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滑坡治理方法。
背景技术
滑坡是边坡的局部稳定性受破坏,在重力作用下,岩体或其他碎屑沿一个或多个破裂滑动面向下做整体滑动的过程与现象,给道路安全到来隐患。诱发滑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边坡岩土体的地质构造和物理力学性质是决定其稳定性的内因,降雨、地下水位变化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是影响边坡稳定的外因,滑坡的形成过程往往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注浆形成连接滑坡和边坡的桩柱,是常用的滑坡治理方法。现有相关技术中,授权公告号为CNl03233473B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高聚物多棱桩注浆方法,实施步骤如下:在滑坡一侧布置桩位;制作多棱钻具,在桩位处钻注浆孔;在注浆孔内安装注浆管,通过高聚物提升注浆,形成桩柱,桩柱连接滑坡与边坡,以此固定滑坡。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滑坡治理的稳定性不佳的缺陷。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滑坡治理的稳定性不佳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滑坡治理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滑坡治理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滑坡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工程地质测绘:对滑坡区域进行实地量测,收集滑坡区域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类型、斜坡结构类型的数据,并根据数据以及国家坐标系测绘滑坡所在区域的地质模型,根据地质模型判断易发滑坡区域和影响公路以及居民区的为重点勘察区域;
S2、工程地质勘察:针对重点勘察区域采用钻探工艺取样以勘察区域内的岩土结构特征,钻探工艺采用无水干钻、跟管钻进和单动双管工艺,松散体与岩土接触面、强风化基岩底界面均采用无泵取芯或小水量钻进,岩芯采取率滑体>75%,滑床>85%,滑带>90%,全孔取芯钻探钻进的回次进尺小于2m,近岩土体分界段层面处的回次进尺范围控制在0.3~0.5m;
S3、地质分析:针对步骤S2中取样的样品进行大面积剪切试验、土体的大重度试验和钻孔抽水试验,以分析滑坡区域的岩土结构;
S4、勘查质量评估:根据步骤S3中实验结果确定不同滑坡区域的地层岩性,确定岩土离散性大以及软弱滑面所在区域,并将岩土离散型大以及软弱画面所在区域确定为不稳定区域;
S5:在不稳定区域设置防滑结构;
步骤S5中防滑结构包括多个锚固于稳定岩层的防滑桩以及多个设置于防滑桩朝向滑坡高端一侧的斜拉桩,所述斜拉桩呈倾斜设置且其下端固定连接于稳定岩层,位于同一高度的多个所述防滑桩顶部连接有挡土墙,所述防滑桩为钢筋混凝土桩,相邻所述防滑桩的间距为其直径的3~5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S1-S4步骤确定不稳定的区域以及岩土性质,并在不稳定区域进行重点针对性的防护,能够有效的针对不同岩土性质做适应的防护,并通过多个防滑桩重点稳定不稳定区域的滑坡,相邻防滑桩的间距为其直径的3~5倍,能够有效的减小暴雨时,滑坡不稳定区域的泥土层自相邻防滑桩1之间流动的可能性,同时挡土墙能够进一步对因表层雨水等导致流动的表面土层做阻挡,以进一步优化防护效果,斜拉桩对防滑桩做进一步的紧固,使得防滑桩在承受滑坡的力时,能够通过斜拉桩辅助将部分力传递至稳定岩层,并且斜拉桩还能够辅助对滑坡做稳固,整体的防滑效果相对较佳,以优化治理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六零七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六零七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263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