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排气孔红外辐射器管体的压封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28182.X | 申请日: | 2020-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908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0 |
发明(设计)人: | 田丽杰;杨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丹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41/04 | 分类号: | B21D41/04;B21D37/16 |
代理公司: | 连云港联创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330 | 代理人: | 刘刚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孔 红外 辐射器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排气孔红外辐射器管体的压封装置,此种无排气孔红外辐射器管体的压封装置包括操作台、充排气塞、加热装置和压封装置,充排气塞用于在管体的端口对管体内充排气,加热装置用于熔融管体,压封装置安装在管体两侧用于对管体熔融部位进行压封,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红外辐射器管体无排气孔的压封方法,本发明简化了压封设备和充排气方式,实现压封和排气工艺同工位完成,并且充排气可从管体的两端完成,无传统的接叉管结构,避免了红外辐射器管体上残留排气管残体造成的强度、刚性的削减,产品结构性缺陷的产生,同时在一些配合精度高、传统带排气孔红外加热管安装不了的加热场合,实现了安装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红外辐射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排气孔红外辐射器管体的压封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红外辐射加热技术普遍应用于涂装、印刷、包装容器、塑料加工、印染、食品加工、木材干燥、化工制药、热处理等几乎所有需要加热的行业。红外辐射器的制造水平也随之日益提高,其在国内各行业的应用范围日见广泛。通用的红外辐射器管体在排气封装工艺前需要在上面另外焊接排气管进行充排气,当完成排气、充气工艺后用火焰将排气管熔融封装,这种结构和工艺是目前行业内最为通用的封装型式。优点是:工艺成熟、相对简单易行;缺点是:封装后的管体上不可避免的会留下的排气管残段,一般按照国标要求低于3mm左右。在一些需要管体外表面和安装结构尺寸配合的使用环境里就会严重制约产品的应用和实际的加热效果;另外,这种结构也不可避免的在排气管处出现结构应力、热应力集中的现象,使得本部位成为管体上最易破损的薄弱点。
发明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鉴于上述现有红外辐射器管体压封时另外安装排气管进行充排气、并且用火焰将排气管熔融封装存在的严重制约产品应用和实际加热效果的问题、以及传统压封车庞大不便捷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无排气孔红外辐射器管体的压封装置及方法,其简化了压封设备和充排气方式,充排气可从管体的两端完成,无传统的接叉管结构,避免了红外辐射器管体上残留排气管残体造成的强度、刚性的削减,产品结构性缺陷的产生;同时,在一些配合精度高、传统带排气孔红外加热管安装不了的加热场合,实现了安装应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此种无排气孔红外辐射器管体的压封装置包括操作台、充排气塞、加热装置和压封装置,所述操作台上安装有用于放置管体的支架,所述充排气塞用于在管体的端口对管体内充排气,所述加热装置安装在管体两侧用于熔融管体,所述压封装置安装在管体两侧用于对管体熔融部位进行压封。
作为本发明所述无排气孔红外辐射器管体的压封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支架上安装有升降器用于抬高或降低支架的高度。
作为本发明所述无排气孔红外辐射器管体的压封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充排气塞为内部贯通的T型结构,所述充排气塞包括排气端口、充气端口和套管端口,所述套管端口用于套设在管体的端口上。
作为本发明所述无排气孔红外辐射器管体的压封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排气端口、充气端口和套管端口内均安装有隔离阀。
作为本发明所述无排气孔红外辐射器管体的压封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第一气缸和滑动安装在管体上的等离子火头,所述第一气缸用于推动等离子火头沿管体移动。
作为本发明所述无排气孔红外辐射器管体的压封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压封装置包括管体两侧均安装的第二气缸和压封夹具,所述压封夹具包括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所述第一压板安装在管体一侧的第二气缸活塞杆的端部,所述第二压板安装在管体另一侧的第二气缸活塞杆的端部,所述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均朝向管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丹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丹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2818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