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秸秆回收利用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28639.7 | 申请日: | 2020-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715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徐亚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亚洁 |
主分类号: | A01D82/00 | 分类号: | A01D82/00;B07B1/28;B07B1/42;B07B1/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秸秆 回收 利用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农业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秸秆回收利用装置,包括有进料道、粉碎机构、对向式连动组件、双向驱动模块、引料道、拨料组件、机架、分料机构和收集机构,粉碎机构和引料道按顺序排列安装于机架上,进料道安装于机架上,拨料组件位于引料道内并与其可转动连接,双向驱动模块安装于机架上,双向驱动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拨料组件的受力端和对向式连动组件的受力端连接,对向式连动组件安装机架上,分料机构的进料端位于引料道的出料端,收集机构的进料端与分料机构的出料端连接,本技术方案可以将秸秆进行粉碎,并将粉碎后的成品进行分类,符合规格的成品进行收集,不符合规格的成品排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秸秆回收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通常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菜、棉花、甘蔗和其它农作物(通常为粗粮)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半以上存在于秸秆中,秸秆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秸秆也是一种粗饲料。特点是粗纤维含量高(30%-40%),并含有木质素等。木质素纤维素虽不能为猪、鸡所利用,但却能被反刍动物牛、羊等牲畜吸收和利用;然而现有的秸秆回收利用粉碎装置在进行粉碎秸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由于在秸秆粉碎后的的成品无法保证统一规格,会存在一些粉碎后的秸秆还是尺寸过大,所以需要提出种秸秆回收利用装置,可以将秸秆进行粉碎,并将粉碎后的成品进行分类,符合规格的成品进行收集,不符合规格的成品排出。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秸秆回收利用装置,本技术方案可以将秸秆进行粉碎,并将粉碎后的成品进行分类,符合规格的成品进行收集,不符合规格的成品排出。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秸秆回收利用装置,包括有进料道、粉碎机构、对向式连动组件、双向驱动模块、引料道、拨料组件、机架、分料机构和收集机构;
粉碎机构和引料道按顺序排列安装于机架上,进料道安装于机架上,并且进料道的出料端位于粉碎机构的进料端,拨料组件位于引料道内并与其可转动连接,双向驱动模块安装于机架上,双向驱动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拨料组件的受力端和对向式连动组件的受力端连接,对向式连动组件安装机架上,并且对向式连动组件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与粉碎机构的两个受力端连接,分料机构的进料端位于引料道的出料端,收集机构的进料端与分料机构的出料端连接;
粉碎机构包括有第一切割辊和第二切割辊,第一切割辊和第二切割辊用以对产品进行粉碎;
对向式连动组件包括有反转组件和同转组件,反转组件用以带动粉碎机构的第一受力端反向转动,同转组件用以带动粉碎机构的第二受力端同向转动;
双向驱动模块包括有第一伺服电机、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第三皮带轮和第四皮带轮,第一伺服电机用以通过第一皮带轮带动第二皮带轮转动,通过第二皮带轮带动对向式连动组件的受力端转动,第一伺服电机用以通过第三皮带轮带动第四皮带轮转动,通过第四皮带轮带动拨料组件的受力端转动;
拨料组件包括有拨料板,拨料板用以波动成品快速出料;
分料机构包括有壳体、筛网和振动电机,振动电机用以带动壳体振动,壳体通过筛网对成品进行筛选;
收集机构包括有进料管、风源组件、出料管和集料桶,风源组件通过进料管和出料管将分料机构内的成品输送至集料桶内。
优选的,粉碎机构还包括有弧形导向板和底部导向板,第一切割辊和第二切割辊纵向排列,第一切割辊和第二切割辊的工作端互相靠近,并且第一切割辊和第二切割辊均与机架可转动连接,弧形导向板位于第一切割辊的顶部,并且弧形导向板与机架固定连接,底部导向板位于第二切割辊和引料道的进料端之间,底部导向板与机架固定连接,底部导向板远离引料道的一端设有,直齿与第二切割辊啮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亚洁,未经徐亚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2863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