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场与主城区之间的陆空泊运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32260.3 | 申请日: | 2020-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913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何子缘;何峰;薛文彬;董育伟;汪通悦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阴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B64F1/00 | 分类号: | B64F1/00;B64C39/02;B60L53/00;B64D27/26;B62D63/02;B64F5/40;B64F1/36 |
代理公司: | 淮安菁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78 | 代理人: | 冯晓昀 |
地址: | 223005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场 城区 之间 陆空 系统 | ||
1.机场与主城区之间的陆空泊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飞行器(1)和多个与飞行器(1)可拆卸固定的载人车辆(14),在民用客运机场(30)距离旅客出口较近的一侧边沿设有飞行器(1)的专用停机场(31);并且在民用客运机场(30)周围、50公里半径的范围内的市区(32)或市郊的一空旷位置处设置至少一个露天的中转的专用停机场(31),所述飞行器(1)带着载人车辆(14)飞行于相邻两个专用停机场(31)之间,所述载人车辆(14)行驶于专用停机场(31)与市区(32)之间;所述专用停机场(31)设有多个用于飞行器(1)起降的停机台(35),所述停机台(35)绕中心立轴与专用停机场(31)的地面水平转动连接,所述停机台(35)的一侧设有与专用停机场(31)所设的载人车辆入口(33)连通的上机车道(38),另一侧设有与专用停机场(31)所设的载人车辆出口(34)连通的下机车道(39)。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场与主城区之间的陆空泊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专用停机场(31)的周围设有围栏,所述载人车辆入口(33)和载人车辆出口(34)分别设于围栏的两相对侧,所述停机台(35)设有多个,均匀分布于专用停机场(31)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场与主城区之间的陆空泊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专用停机场(31)内、位于停机台(35)与对应侧的围栏之间设有停机台(35)的罩顶(42),所述罩顶(42)的四角位置处向下固定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底端沿着轨道(43)移动,当罩顶(42)向远离围栏的方向移动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罩顶(42)将对应的停机台(35)罩盖,当罩顶(42)向面向围栏的方向移动至最大行程处的时候、所述罩顶(42)与对应的停机台(35)分离。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场与主城区之间的陆空泊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专用停机场(31)内设有与载人车辆入口(33)连通的主干道A(36)、还设有与载人车辆出口(34)连通的主干道B(37),所述上机车道(38)与主干道A(36)连通,所述下机车道(39)与主干道B(37)连通;所述专用停机场(31)内位于载人车辆入口(33)的一侧边沿设有信号塔楼(40),所述信号塔楼(40)通过支道A(41)与主干道B(37)连通,所述专用停机场(31)内位于载人车辆出口(34)的一侧边沿设有修理机房(44),所述修理机房(44)的门口分别设有分道(46),所述分道(46)通过支道B(45)与主干道B(37)连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场与主城区之间的陆空泊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行器(1)的稳定飞行高度在500~1000米的范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场与主城区之间的陆空泊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行器(1)的边沿均匀设有多个用于连接载人车辆(14)的车辆连接槽(4),所述车辆连接槽(4)的数量与载人车辆(14)的数量匹配,所述飞行器(1)的边沿、位于任意相邻两个车辆连接槽(4)之间的位置处分别设有飞行动力装置(2),所述飞行动力装置(2)位于相邻两个车辆连接槽(4)的对称轴上,所述飞行器(1)的底部还设有起落架(22)。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场与主城区之间的陆空泊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人车辆(14)的两侧壁的后端下部位置处分别对称设有定位槽(25),所述定位槽(25)分别向后和向下延伸至贯穿载人车辆(14)的后端和下端,所述车辆连接槽(4)的两侧槽壁与面向载人车辆(14)一侧槽壁的连接处下方分别对称设有定位凸台(5),所述定位凸台(5)与定位槽(25)匹配。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场与主城区之间的陆空泊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人车辆(14)的后侧端面设有用于与车辆连接槽(4)连接的槽口A(18),所述槽口A(18)的两侧槽壁A分别对称设有插槽A(26),所述车辆连接槽(4)的对应槽壁设有与槽口A(18)匹配的连接块A(6),所述连接块A(6)的两侧壁A对应于插槽A(26)分别设有匹配的插杆A(20),所述插杆A(20)通过连接块A(6)内所设驱动装置C驱动插杆A(20)伸出或退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阴工学院,未经淮阴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32260.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