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硝酸还原的设备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32715.1 | 申请日: | 2020-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798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8 |
发明(设计)人: | 钟源;孙凤侠;刘俊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C201/04 | 分类号: | C07C201/04;C07C20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至臻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68 | 代理人: | 彭晓玲;张宝香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硝酸 还原 设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硝酸还原的设备及方法,所述设备包括单级或多级串联的微通道反应器和气液分离器,所述微通道反应器内设置有微通道,所述微通道的横截面为圆形,内径为0.1~2.0mm。采用该设备进行硝酸还原的方法以硝酸、甲醇、一氧化氮为主要原料,连续化还原硝酸。相比于传统反应设备及工艺,微通道反应器具有极大的换热效率和混合效率,能实现对温度的精确控制和反应物料的精确配比,生产过程危险性小,安全系数好,反应转化率高,产品收率高,降低生产成本,减轻环境压力,做到经济、环境效益共同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硝酸还原的设备及方法。
背景技术
硝酸还原工艺是煤制乙二醇工艺流程偶联单元中重要的反应单元,主要为后续偶联单元提供亚硝酸甲酯原料。该反应的平稳运行对偶联单元的运行稳定性与经济性至关重要。
目前硝酸还原的工业装置主要以硝酸、甲醇、一氧化氮等为主要原料,反应设备主要以传统塔式反应器为主。塔式反应器虽然工艺成熟,但受限于传质、传热能力不足,亚硝酸甲酯属于易燃易爆类物质,因此塔式反应器仍存在运行能耗高,安全隐患大等问题。且亚硝酸甲酯受热易分解,进一步形成硝酸从而降低了该反应的转化率与亚硝酸甲酯收率。如何降低、消除上述负面影响,成为硝酸还原工艺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围绕“煤制乙二醇”工艺中的含稀硝酸废水的处理,发展了一系列的方法。例如CN104945262A发展了一种催化甲醇还原稀硝酸制亚硝酸甲酯的方法,其以甲醇作为还原剂,在碳基催化剂催化作用下,在30-100℃下,将稀硝酸还原为亚硝酸,亚硝酸与甲醇酯化,制备亚硝酸甲酯的方法。所用反应器为固定床,载气为氮气。CN107663152A公开了一种催化稀硝酸转化制亚硝酸甲酯的方法。该方法以稀硝酸和甲醇为底物,在含氮的碳基催化剂的作用下,进一步反应,高选择性转化得到亚硝酸甲酯。采用连续的固定床反应器。CN209291965U公开了一种低浓度硝酸废液的回收利用系统,其以板式塔为反应器,提供一种不使用催化剂即可实现硝酸回收利用率高、工艺技术可行的低浓度硝酸溶液的回收利用系统。上述专利在处理低浓度硝酸时具有较好的效果,但需要使用大量催化剂或需要大量能耗。因此,发展新的稀硝酸废液回收利用的方法,变废为宝,不仅可以有效减小环境污染,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亟待找到一种简单,易操作,可在原有设备上改装,成本低,能显著改善分解反应器气液传质效率,显著提高硝酸还原转化率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刻苦的研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备简单,易操作,可在原有设备上改装,成本低,能显著强化反应器内部汽液传质效果的硝酸还原装置。同时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硝酸还原的方法,以进一步提高硝酸还原的转化率及收率。
具体而言本发明第一方面涉及一种硝酸还原的设备,其中,所述设备包括单级或多级串联的微通道反应器和气液分离器,所述微通道反应器内设置有微通道,所述微通道的横截面为圆形,内径为0.1~2.0mm。
所述微通道由雾化区域、扰流混合区域和混合反应区域组成。所述雾化区域设置在微通道入口处,雾化区域后依次设置扰流混合区域和混合反应区域。所述扰流混合区域和混合反应区域优选为多个,并交错设置。雾化区域长度为微通道流道总长度的5~10%。扰流混合区域总长度不小于微通道流道总长度的50%,优选为50~70%。混合反应区域的长度为微通道流道总长度的20~45%。
在所述扰流混合区域处微通道内壁上优选设置有扰流部件,扰流部件为月牙形、菱形、长方形、圆形、半圆形或椭圆形,扰流部件当量直径为微通道直径的10%~50%,扰流部件之间间距为扰流部件当量直径的1~2倍。所述当量直径为扰流部件距离微通内壁的最大高度。扰流部件优选对称均匀分布在混合流道两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327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触发式电子锁芯及钥匙
- 下一篇:可挠式触控传感器及可挠式触控显示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