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热点半径追踪法构建零X线标测室性早搏三维模型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33671.4 | 申请日: | 2020-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632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王召军;杨旭;刘嵩岩;梁耀尹;陈硕;王淞鹤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G16H50/50 | 分类号: | G16H50/50;G06T17/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岳泉清 |
地址: | 150086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热点 半径 追踪 构建 线标测室性 早搏 三维 模型 方法 | ||
一种采用热点半径追踪法构建零X线标测室性早搏三维模型的方法,它涉及心脏电生理中室性早搏的标测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室性早搏的靶点标测方法不统一,操作复杂,费用高,不易推广的问题。新方法为:在室早起源的腔室内取三个标测点,以室早激动标测中最早点为热点和圆心,热点至另一个标测点距离的一半为半径,在该半径范围内进行标测,取时间早于该热点的新标测为新的热点和圆心,并将原半径减半进行标测,启动新的一个循环,直至标测到的新热点与替换热点距离进入导管消融损伤半径。本发明能明显减少室早标测时间,且定位准确,消融成功率高,复发率低,节省医疗费用。本发明用于室性早搏的快速标测消融。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心脏电生理的心律失常的室早标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热点半径追踪法构建零X线标测室性早搏三维模型的方法。
背景技术
国内外开展的零X线射频消融工作有的借助于三维心内超声CartoSound来实现,费用昂贵,有的则标测定位时间较长,操作复杂,无法标准化流程,推广。
楼善杰等的《Carto3系统指导下零射线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中的标测方法为:1)起搏标测,以起搏与自然发作的室早12导联心电图中≥11个导联QRS波形态完全相同的部位作为消融靶点。2)激动标测:Carto3系统指导下零射线消融则采用导航星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Navistar Thermo-Cool消融导管,美国BiosenseWebster公司)对目标心腔进行解剖建模,并对相应解剖学特征部位采点标记(如三尖瓣环、腔静脉口等),同时使用呼吸门控技术最大程度减少患者呼吸对三维系统中导管位置的影响,结合导管头端电位及三维系统中导管位置判断导管在心腔中的适时位置。构建右室流出道电解剖模型,以窦性心律时体表Ⅱ导联中R波振幅最大处为时间参考,起搏标测验证靶点可靠性,最后贴靠稳定后放电消融。采用激动顺序标测与起搏标测。激动标测是根据消融导管记录到的局部电位与早搏QRS波起始之间的时间关系逐点标测,直至找到最早的心室激动点。以上两种标测方法均需逐点标测,耗时费力。
Peter Rausch等的《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of left ventricularoutflow tract tachycardia with the assistance of the CartoSound system》中使用了三维心内超声CartoSound来实现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的标测消融,但费用昂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既往标测消融室性早搏方法中依赖于心内超声和X线逐点标测较大范围内的心室肌,导致标测定位靶点时间较长,标测方法不统一,操作复杂,费用高不易推广的问题,提供一种全三维零X线及热点半径追踪法标测室性早搏的新方法,该方法是一种快速,简易,标准化,零X线标测室性早搏的方法。
本发明一种采用热点半径追踪法构建零X线标测室性早搏三维模型的方法,它是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的:
1)在待标测心室腔壁取三个激动点,取室性早搏激动标测的三个激动点中信号获取时间最早的点作为热点;
2)然后以该热点为圆心,以该热点及距离该热点最近的标测点距离的一半为半径,在该半径范围内重新进行标测取点,获取新标测的激动点,取信号获取时间早于该热点的新标测的激动点,将该新标测的激动点作为新的热点;
3)重复步骤2)的操作,直至标测半径范围缩小到消融损伤范围之内;依据步骤1)至3)标测的激动点构建出三维模型。
进一步地,所述的在待标测心腔壁取的三个激动点是在三个不同方向取初始标测点。
进一步地,所述的在待标测心室腔壁取三个激动点连线形成的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
进一步地,直至标测半径范围缩小到消融损伤半径范围之内后,即可确定消融室性早搏的靶点。
进一步地,消融损伤的半径范围为3mm以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未经哈尔滨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3367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