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岩芯盘内岩芯识别与编录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35881.7 | 申请日: | 2020-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589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发明(设计)人: | 徐帅;梁瑞余;李飞;李润然;杨正明;马骏;黄梦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6/51 | 分类号: | G06F16/51;G06K9/62;G06T7/60;G06T7/66;G01N21/84;G01B11/00;G06N3/04;G06N3/08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109 | 代理人: | 梁焱 |
地址: | 110819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岩芯盘内岩芯 识别 编录 方法 | ||
1.一种岩芯盘内岩芯识别与编录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1:获取待识别与编录的岩芯盘图片;其中,岩芯盘中的回次卡使用回次分隔卡(1),所述回次分隔卡(1)包括分隔板(2),所述分隔板(2)在下方对称设置有两个插脚(3),所述分隔板(2)包括长方体形的中间分隔部(2-1)、在中间分隔部(2-1)两侧对称设置的底面为梯形的直四棱柱形的两个端部(2-2);所述岩芯盘图片为包含岩芯盘中所有岩芯和回次分隔卡的图片;
步骤2:对岩芯盘图片进行岩芯与回次分隔卡识别
步骤2.1:以岩芯盘图片为输入、岩芯盘图片中所有岩芯对象与回次分隔卡对象的类别、最小外包矩形的像素尺寸与左上角点坐标为输出,基于区域卷积神经网络算法,构建并训练岩芯-回次分隔卡识别模型;
步骤2.2:将所述待识别与编录的岩芯盘图片输入训练后的岩芯-回次分隔卡识别模型中,输出待识别与编录的岩芯盘图片中每个岩芯对象与回次分隔卡对象的类别、最小外包矩形的像素尺寸与左上角点坐标;
步骤2.3:提取识别出的岩芯对象与回次分隔卡对象的类别、最小外包矩形的像素尺寸与左上角点坐标;根据回次分隔卡对象的最小外包矩形的像素尺寸与实际尺寸的折算率、岩芯对象的最小外包矩形的像素尺寸,计算岩芯对象的最小外包矩形的实际尺寸,得到岩芯的实际长度;根据岩芯对象与回次分隔卡对象的左上角点坐标,计算岩芯对象与回次分隔卡对象的最小外包矩形的中心点坐标;
步骤2.4:根据各对象的最小外包矩形的中心点坐标,对各最小外包矩形按照从岩芯盘左上到右下的顺序进行排序,同步更新每个对象的类型、最小外包矩形的实际尺寸、中心点坐标;
步骤3:基于识别信息对岩芯盘图片进行编录
步骤3.1:用户输入RQD阈值、每个回次的进尺长度;
步骤3.2:计算第m个回次的岩石质量指标RQDm和回次岩芯钻取率Qm分别为
其中,为第m个回次中岩芯的总长度,为第m个回次中达到RQD阈值的岩芯的总长度,Sm为第m个回次的进尺长度,Lmi为第m个回次中第i块岩芯的长度,m∈{1,2,...,M},M为回次总数,i∈{1,2,...,nm},nm为第m个回次中的岩芯总数,Im为第m个回次中达到RQD阈值的岩芯的集合,
步骤3.3:识别信息与编录数据入库:将待识别与编录的岩芯盘图片及该岩芯盘图片中每个对象的类型、最小外包矩形的实际尺寸、中心点坐标、每个回次的岩石质量指标和回次岩芯钻取率进行关联输出并存入数据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芯盘内岩芯识别与编录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1.1:摆放岩芯
基于地质工程中岩芯编录通用规范,将钻取的岩芯摆放入岩芯盘中;
步骤1.2:替换纸质回次卡
利用所述回次分隔卡(1)代替岩芯盘中的纸质回次卡,采集并记录纸质回次卡上的信息;
步骤1.3:获取岩芯盘图片
利用照相装置,垂直拍摄岩芯盘以获取岩芯盘图片;
步骤1.4:检查所述岩芯盘图片的质量是否满足需求
若所述岩芯盘图片的分辨率在300万像素以上且照片大小在4M以内,则所述岩芯盘图片满足需求;否则,转至步骤1.3;
步骤1.5:对所述岩芯盘图片进行编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大学,未经东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3588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