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轨道车辆端墙及轨道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36279.5 | 申请日: | 2020-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064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杨小荣;尚克明;杨福鹏;刘龙玺;林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17/06 | 分类号: | B61D17/06;B61D17/04;B61D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谭云 |
地址: | 26611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轨道 车辆 | ||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领域,提供轨道车辆端墙及轨道车辆。轨道车辆端墙包括端墙框架结构及端墙板,端墙框架结构包括一对端角柱、间隔设于一对端角柱之间的一对门立柱、贯穿一对门立柱分别与一对端角柱固定连接的门上横梁,端角柱与门立柱之间沿纵向间隔连接有多个小横梁;端角柱包括由端角外立柱、端角内立柱和端角封板组成的封闭结构;门上横梁在位于一对门立柱之间的部位为端门安装横梁,端门安装横梁的横截面呈类S型。本发明端墙结构简单,承载能力强,易加工制作,且端角柱采用封闭式端角柱结构,具有较强的耐撞击能力,且安装方便;门上横梁为S型断面结构,不仅作为骨架承载,同时承担了端门安装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轨道车辆端墙及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轨道车辆的车体均由底架、侧墙、端墙和车顶组成,端墙作为车体的一个重要部件,它是承载车辆间贯通通道的部件,并将底架、侧墙、车顶连接在一起,对其强度和刚度都有较高的要求。
现有轨道车辆不锈钢端墙端角柱承载能力弱,无法承受较大的端部撞击力,端角柱结构仅为三层板压型而成,导致削弱了整体端墙的强度和刚度。
此外,现有轨道车辆客室空调废气排放装置均设置在车顶上,由于车顶经常会受到雨水冲击,当废气排放装置结构焊缝密封不严或者胶缝失效后,会加大废气排放装置往车内渗水概率,目前也有小部分车辆将废气排放装置设置在端墙上,但由于客室空调负压影响,极易将车外异物吸入车内,大大降低空调效果,同时会加大能耗,增大用户运营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轨道车辆端墙,解决了现有轨道车辆墙端角柱承载能力弱,无法承受较大的端部撞击力,端角柱结构仅为三层板压型而成,导致削弱了整体端墙的强度和刚度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轨道车辆。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一种轨道车辆端墙,包括:
端墙框架结构和与所述端墙框架结构固定连接的端墙板,所述端墙框架结构包括一对端角柱、间隔设于一对所述端角柱之间的一对门立柱、贯穿一对所述门立柱分别与一对所述端角柱固定连接的门上横梁,所述端角柱与所述门立柱之间沿纵向间隔连接有多个小横梁;
所述端角柱包括端角外立柱、端角内立柱和端角封板,所述端角外立柱包括一侧敞口的第一内凹型腔和沿该敞口的横向相对两侧向外翻折并纵向延伸的第一水平翻边,所述端角内立柱包括一侧敞口的第二内凹型腔和沿该敞口的横向相对两侧向外翻折并纵向延伸的第二水平翻边,所述第二内凹型腔的敞口侧朝向所述第一内凹型腔的敞口侧扣合在所述第二内凹型腔内,所述第二水平翻边与所述第一内凹型腔的内侧面贴合,所述端角封板盖设在一对所述第一水平翻边外并与所述第二内凹型腔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内凹型腔的外侧面用于与所述端墙板固定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门上横梁在位于一对所述门立柱之间的部位为端门安装横梁,所述端门安装横梁的横截面呈类S型,具体包括开口朝向所述端墙板一侧的上型腔和开口背向所述端墙板一侧的下型腔,所述上型腔内间隔设有多个上立柱和多个端门连接部,所述下型腔内间隔设有多个下立柱,所述下型腔形成门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门上横梁在位于所述端角柱与所述门立柱之间的部位为帽型横梁,用于与端墙板固定连接,所述门上横梁在所述端门安装横梁与所述帽型横梁之间的部位形成供所述门立柱贯穿的安装缺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端门连接部为螺丝座,用于通过螺栓连接端门的安装机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端角外立柱、所述端角内立柱和所述端角封板上均设置有电阻点焊用工艺圆孔;
所述小横梁的横截面为帽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3627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