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复合菌剂的蒽醌法生产双氧水废水生化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38900.1 | 申请日: | 2020-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778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孙芳芳;刘李杰;杨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12N1/20;C12N1/16;C12R1/225;C12R1/01;C12R1/02;C12R1/72;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0 | 代理人: | 朱亚冠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复合 蒽醌法 生产 双氧水 废水 生化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复合菌剂的蒽醌法生产双氧水废水生化处理方法。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的一种效果稳定,对整个废水处理系统无不良影响的基于复合菌剂的蒽醌法生产双氧水废水生化处理方法,将蒽醌法生产双氧水的废水经除油后加入复合菌剂进行处理,经由好氧、厌氧、好氧、沉淀、回流等操作,通过高浓度活性污泥的生化作用,降低废水的COD,提高废水处理能力,本方法较现有技术更加简单便捷、更易于操作、成本更低、出水质量更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水处理方法,具体为蒽醌法生产双氧水废水的高浓度活性污泥生化处理方法。
技术背景
长期以来,环境中高浓度生物降解有机废水由于其B/C值较低,难于用生化方法处理。又由于其COD较高,采用吸附、膜处理等方法成本较高,工业上应用并不经济。因而该类废水的处理一直是水处理行业的难题,也是重点研究的课题。
双氧水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工原料,它广泛应用于造纸、纺织、化学品合成、军工、电子、食品加工、医药、化妆品、环境保护、冶金等诸多领域。双氧水分解后产生水和氧气,对环境无二次污染,是一种绿色化学品。蒽醌法生产双氧水是目前世界上生产双氧水最成熟的方法之一,其工艺是以2-乙基蒽醌为工作载体,以磷酸三辛酯、醋酸酯和重芳烃为溶剂,采用钯触媒氢化、空气氧化、萃取及工作液处理后再循环至氢化的过程,得到27.5%浓度的双氧水产品,辅助工序有工作液处理、白土更换及触媒再生等。在其生产中废水的主要来源有配置工作液产生的洗涤水、液碱处理工作液产生的含碱废水、氧化塔定期排放含双氧水及磷酸盐的废水、白土更换及触媒再生时产生含高浓度COD的冷凝水、萃余液分离器含有少量酸性双氧水废水和其他废水。
对双氧水废水的处理方法,通常是采用隔油气浮去除废水中的重芳烃类物质,再通过加入硫酸亚铁等药剂去除废水中的过氧化氢,最后再通过生化的方法处理。这种常规的污水处理方法不仅很难降低其COD,而且运行成本高。
本发明处理方法应用复合菌剂,使用了生物方法,处理后废水中COD的含量由原本的3500mg/L下降至200mg/L以下,废水中COD含量下降94%,对COD的处理效果更好,且操作简便,成本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的一种效果稳定,对整个废水处理系统无不良影响的基于复合菌剂的蒽醌法生产双氧水废水生化处理方法,将蒽醌法生产双氧水的废水经除油后加入复合菌剂进行处理,经由好氧、厌氧、好氧、沉淀、回流等操作,通过高浓度活性污泥的生化作用,降低废水的COD,提高废水处理能力,本方法较现有技术更加简单便捷、更易于操作、成本更低、出水质量更高。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基于复合菌剂的蒽醌法生产双氧水废水生化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多种细菌按比例混合成固体微生物复合菌剂;
所述复合菌剂包括以下质量百分含量的组分:
上述其他菌种为用于辅助主要菌种(乳酸杆菌、普雷沃氏菌)完成各种有机物的消化和分解,例如光合菌、硝化菌。
步骤(2)、将固体微生物复合菌剂配制成复合菌剂原液并活化,然后将培养活化后的原液配制成复合菌剂活性稀释液并依次进行活化、培养;
所述复合菌剂原液为固体微生物复合菌剂、糖蜜、水的混合液;固体微生物复合菌剂、糖蜜与水的质量比为1:(2~10):100;复合菌剂原液的活化条件:常温完全厌氧条件下密封活化培养5~10天;
所述复合菌剂活性稀释液为复合菌剂原液、糖蜜、水的混合液;原液、糖蜜与水的质量比为1:(0.5~2):50;复合菌剂活性稀释液的活化条件:常温好氧条件下培养3~5天,期间需进行曝气,每次曝气3~5分钟,每天曝气2~4次;培养条件:将活化好的复合菌剂活性稀释液置于28℃~40℃下恒温培养20h~48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3890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