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正面碰撞下后排乘员伤情预测及对外呼救方法及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39832.0 | 申请日: | 2020-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238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7 |
发明(设计)人: | 陆颖;吕羽竞;殷越洲;束瑜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R21/0136 | 分类号: | B60R21/01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正面 碰撞 后排 乘员 伤情 预测 对外 呼救 方法 及其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正面碰撞下后排乘员伤情预测及对外呼救方法及其系统,采集车辆车后排座图像,判断后排是否有乘员,检测汽车碰撞强度信号,将信号传到车载计算机中,基于正面碰撞过程中的速度变化量,分别得到后排乘员的头部评价指标HIC15、颈部评价指标Nij、胸部评价指标Dmax;根据后排乘员的头部评价指标HIC15、颈部评价指标Nij、胸部评价指标Dmax分别得出后排乘员的头部AIS伤情等级概率、颈部AIS伤情等级概率和胸部的AIS伤情等级概率;分别设定头部AIS伤情等级概率、颈部AIS伤情等级概率和胸部的AIS伤情等级概率的阈值,根据阈值和后排乘员的头部AIS伤情等级概率、颈部AIS伤情等级概率和胸部的AIS伤情等级概率判断是否需要对外呼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伤情预测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正面碰撞下后排乘员伤情预测及对外呼救方法及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使用越来越普及。汽车事故往往导致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已经成为当今的讨论热点和研究方向。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如果不及时处理,很有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
目前汽车碰撞下的乘员伤情预测还不完善,汽车前排研究较多,而汽车后排研究不足。比如缺少在正面碰撞下后排乘员的伤情预测。汽车前排与后排有较大差异,不能整体考虑。在碰撞下的阈值判断等方面也存在问题。
在中国专利201710060276中,采集假人头部加速度和上颈部负载力,并对假人头部和面部涂抹颜料,判断头部损伤程度。该设计的不足之处在于在实际应用中,很难测量人体上颈部负载力,且该设计仅局限于头部测量,不包含其他方面测量。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正面碰撞下后排乘员伤情预测及对外呼救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正面碰撞下后排乘员伤情预测及对外呼救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采集车辆车后排座图像,判断后排是否有乘员,若有则转S2,否则结束;
S2,根据汽车发生碰撞时,碰撞传感器检测到的汽车碰撞强度信号,将信号传到车载计算机中,判断车辆是否发生正面碰撞;
S3,通过计算正面碰撞过程中的速度变化量,t1为加速度开始时间,tn为加速度结束时间,t为当前时刻,a(t)为加速度。
S4,基于正面碰撞过程中的速度变化量,分别得到后排乘员的头部评价指标HIC15、颈部评价指标Nij、胸部评价指标Dmax;根据后排乘员的头部评价指标HIC15、颈部评价指标Nij、胸部评价指标Dmax分别得出后排乘员的头部AIS伤情等级概率、颈部AIS伤情等级概率和胸部的AIS伤情等级概率;
S5,分别设定头部AIS伤情等级概率、颈部AIS伤情等级概率和胸部的AIS伤情等级概率的阈值,根据阈值和后排乘员的头部AIS伤情等级概率、颈部AIS伤情等级概率和胸部的AIS伤情等级概率判断是否需要对外呼救;
进一步,所述步骤4中计算后排乘员的头部评价指标HIC15、颈部评价指标Nij、胸部评价指标Dmax的方法是对正面碰撞时的头部、颈部和胸部受伤程度与汽车速度变化量进行回归分析,分别得到:
头部评价指标HIC15拟合公式:
HIC15=-1979.859+57.521Δv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398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