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等温扩增检测两种利什曼原虫的试剂、试剂盒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45529.1 | 申请日: | 2020-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765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张仁利;张岩;陈木新;黄达娜;艾琳;陈燕旌;边素莹;唐屹君;郑惠文;张倩;陈家旭;苏川;周晓农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Q1/6893 | 分类号: | C12Q1/6893;C12Q1/6844;C12Q1/04;C12N15/11;C12R1/90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14 | 代理人: | 方良 |
地址: | 51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等温 扩增 检测 两种利什曼 原虫 试剂 试剂盒 及其 应用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等温扩增检测两种利什曼原虫的试剂、试剂盒和检测方法。所述试剂包括如下用于检测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引物组:第一外引物SEQ ID No.1、第二外引物SEQ ID No.2、第一内引物SEQ ID No.3、第二内引物SEQ ID No.4、第一环引物SEQ ID No.5;用于检测婴儿利什曼原虫的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引物组:第三外引物SEQ ID No.6、第四外引物SEQ ID No.7、第三内引物SEQ ID No.8、第四内引物SEQ ID No.9、第二环引物SEQ ID No.10、第三环引物SEQ ID No.11。所述试剂盒包括所述试剂。所述试剂和试剂盒用于检测两种利什曼原虫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假阴性及假阳性低,检测准确率高,还能够实现通过裸眼观察颜色变化而直接进行结果判断。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等温扩增检测两种利什曼原虫的试剂、试剂盒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一种疾病,它通过一些蛉的叮咬进行传播。该疾病以三种主要方式出现:皮肤、粘膜皮肤或内脏。因此利什曼病又被分为皮肤利什曼病和内脏利什曼病(即黑热病)。
黑热病是最严重的利什曼病形式,如果不加以治疗可能致命。在感染后数月至数年内还可能发生发烧、脾脏和肝脏受损以及贫血,也有可能会出现“黑热病后皮肤利什曼病”。该疾病是世界上第二大寄生虫杀手(仅次于疟疾),估计每年导致全世界2万到3万例的死亡。
目前全世界上已知的有两种利什曼原虫引起内脏疾病。在东非和印度常见的种类是杜氏利什曼原虫,在欧洲、北非和拉丁美洲常见的婴儿利什曼原虫。
诊断的金标准是可视化脾脏抽吸物或骨髓抽吸物中的寄生虫。这是一个技术难题,在世界上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的地区通常不可用。血清学检测存在许多问题,在高度流行的地区,并非每个被感染的人都会实际患上临床疾病或需要治疗。实际上,多达32%的健康人群可能会呈阳性反应,但不需要治疗。相反,由于血清学检测只针对免疫反应而不是生物体本身,因此在患者治愈后该检测不会变为阴性,因此不能用作治愈检查或再感染或复发的检查。同样,免疫系统异常(例如HIV感染)的患者将接受假阴性检测。
多种不同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测试可用于检测利什曼原虫DNA。借助该测定,最终可能实现特异性且灵敏的诊断程序。使用这种特定方法,即使寄生虫的量非常低,仍然可以检测利什曼原虫。当需要诊断特定的利什曼原虫物种时,与检测有无相比,分子生物学方法更为出色。但目前PCR是荧光染料,其检测的通病就是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和专业昂贵仪器。
另外,现有待测样品核酸的需要移液器、枪头、离心机、恒温金属浴和PCR仪等昂贵且不便于携带的仪器,且提取需要专业人士进行专业操作,这直接导致现有样本核酸提取和PCR检测不方便,且需要专业人员操作,且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等温扩增检测两种利什曼原虫的试剂、试剂盒以及其应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荧光PCR检测方法操作需要专业操作,而且成本高,检测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等温扩增检测两种利什曼原虫的试剂。所述等温扩增检测两种利什曼原虫的试剂包括如下用于检测杜氏利什曼原虫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引物组:
第一外引物SEQ ID No.1、第二外引物SEQ ID No.2、第一内引物SEQ ID No.3、第二内引物SEQ ID No.4、第一环引物SEQ ID No.5;
用于检测婴儿利什曼原虫的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引物组:
第三外引物SEQ ID No.6、第四外引物SEQ ID No.7、第三内引物SEQ ID No.8、第四内引物SEQ ID No.9、第二环引物SEQ ID No.10、第三环引物SEQ ID No.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4552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