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曝气生物滤池与电化学氧化一体化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47573.6 | 申请日: | 2020-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043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许锴;王郑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1/30;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3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滤池 电化学 氧化 一体化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领域,提供了一种曝气生物滤池与电化学氧化一体化系统,适用于深度处理生活污水。该系统由曝气生物滤池、调节池、电化学氧化槽、进水与曝气设备、反冲洗设备、滤料层、曝气生物滤池出水管、反冲洗出水管、间歇排水设备、直流电源、阳极极板、阴极极板、出水阀、电化学氧化槽出水管、回流设备、止回阀、回流管。经过前处理的生活污水通过进水与曝气设备进入曝气生物滤池,并在曝气生物滤池中去除有机物、氮等污染物;出水通过曝气生物滤池出水管进入调节池,调节池通过间歇排水设备向电化学氧化槽中间歇进水;水在电化学氧化槽内经过直流电的电化学氧化作用,去除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生物处理副产物和细菌。该系统能够有效地对生活污水进行深度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领域,适用于生活污水的深度处理。
背景技术
曝气生物滤池(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BAF)处理污水的原理是反应器内滤料上所附生物膜上的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作用,滤料及生物膜的吸附阻留作用和沿水流方向形成的食物链分级捕食作用以及生物膜内部微环境和厌氧段的反硝化作用。曝气生物滤池的处理介质主要是反应器内的滤料以及附着生长在滤料上的生物膜,因此其去除污染物主要是由滤料和生物膜的过滤、吸附及截留作用,以及生物膜上微生物的生物的捕食和代谢作用。由于反应器内根据曝气位置的不同,可形成缺氧和好氧区,因此可形成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反应,从而使得曝气生物滤池不仅能够在去除有机物,还能达到脱氮的目的。
电化学氧化技术是高级氧化技术的一种,一般来讲该项技术处理污水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进行:一是有机污染物在电极表面直接发生电化学氧化反应;二是通电条件下电极表面产生强氧化性的物质将有机污染物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发生直接电化学氧化时能够吸附在电极表面,电极表面可发生物理吸附或者化学吸附产生“活性氧”(吸附的·OH自由基,或氧化晶格中的氧),活性氧即可将有机污染物矿化。发生电化学氧化反应时会产生一些半衰期极短的中间产物,利用中间产物使有机污染物降解的过程即为间接电化学氧化。在使用电化学氧化技术处理生物难降解有机废水时,多数情况下直接氧化与间接氧化同时存在、同时进行,然而无论是直接电化学氧化还是间接电化学氧化,·OH自由基都是最主要的氧化剂。此外,电化学氧化技术作用的同时,高密度的电流也将消灭水中的游离细菌,起到电消毒的作用。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领域,提供了一种曝气生物滤池与电化学氧化一体化系统,适用于深度处理生活污水。
技术方案:该系统由曝气生物滤池、调节池、电化学氧化槽、进水与曝气设备、反冲洗设备、滤料层、曝气生物滤池出水管、反冲洗出水管、间歇排水设备、直流电源、阳极极板、阴极极板、出水阀、电化学氧化槽出水管。经过前处理的生活污水通过进水与曝气设备进入曝气生物滤池,并在曝气生物滤池中去除有机物、氮等污染物;出水通过曝气生物滤池出水管进入调节池,调节池通过间歇排水设备向电化学氧化槽中间歇进水;水在电化学氧化槽内经过直流电的电化学氧化作用,将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生物处理副产物氧化为易被降解、截留的物质;通过回流设备将一部分电化学氧化处理出水回流进入曝气生物滤池,使电化学氧化后的产物被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打开出水阀,将剩余的电化学氧化出水排出。
技术效果:本发明具有下述特点:
1、本发明利用曝气生物滤池及电化学氧化一体化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在同一个系统中完成了生活污水中有机物、氮的去除,电化学氧化技术对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生物处理副产物进行氧化,利用回流设备使其进入曝气生物滤池被降解、截留。
2、本发明中,电化学氧化技术同样可以对水中的游离细菌进行去除,一举多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曝气生物滤池与电化学氧化一体化系统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4757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