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增压进气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51414.3 | 申请日: | 2020-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947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李平;路恒;殷勇;张辉亚;胡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0 | 分类号: | F02M35/10;F02M35/16;F02D41/00;F02D29/02 |
代理公司: | 湖北竟弘律师事务所 42230 | 代理人: | 陈露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增压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一种发动机增压进气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涉及汽车发动机增压技术领域。在本系统中,当储气罐内的压力达到第一压力预设值时,空压机与储气罐断开,并与蓄压器连通,将卸荷时需要排入至大气中的压缩空气储存至蓄压器内,当蓄压器内的压力达到第二压力预设值或储气罐内的压力小于第三压力预设值时,空压机与蓄压器断开,并与储气罐连通,当发动机的进气压力小于第四压力预设值时,蓄压器与增压器连通。本申请提供的发动机增压进气系统,通过蓄压器大大提高了能量利用率,经增压器二次增压后可有效增加进气量,解决涡轮迟滞问题,改善发动机低速、加速响应性,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增压进气系统能量利用率低且需额外消耗发动机能量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发动机增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增压进气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废气涡轮增压系统能够有效提升发动机的强化程度,是车用发动机领域内常用的一种增压技术,利用发动机的废气能量来驱动涡轮增压器,涡轮增压器可以压缩空气进气气缸,来实现提高充量密度、增加进气量,提升功率、改善燃油经济性、排放特性等目的,具有提高发动机能源使用效率、增加发动机功率和扭矩的优点。
在相关技术中,发动机普遍采用废气涡轮增压技术,但是,由于废气涡轮增压器自身工作特性影响,会存在如下涡轮迟滞问题:1、处于低速时,由于发动机排气能量低,涡轮增压器转速低,增压程度低,加上排气能量的变化到进气压力建立需要一定时间,造成发动机动力不足,同时,增压器的压端增压压力低,会造成增压器压端的漏油问题;2、处于加速时,排气能量的变化到进气压力建立需要一定时间,加速响应特性差。
中国授权专利CN201535195U公开了一种汽车发动机废气涡轮增压辅助装置,其包括涡轮增压器,涡轮增压器一端连接排气管,另一端连接进气歧管,特点为:进气总管上设有支管,其上连接有储气装置,储气装置的输出端上安装有阀门装置,进气总管上还安装有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通过电子控制单元的控制,可以通过储气筒适量对发动机进气来进行必要的辅助增压,从而使发动机的工况迅速满足汽车突变工况的需要,以改善涡轮迟滞问题,改善发动机加速响应性。
但是,上述增压辅助装置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通过储气筒的压缩空气实现对发动机的辅助增压,而储气筒压缩空气来自于空压机打气、供气,然而空压机的负荷率一般不大于25%,因此75%以上时间处于卸荷工况,额外功耗损失大,能量利用率低,同时还减少了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其次,储气筒的压缩空气进入增压器后确实对发动机进气管路提升了进气量,然而充量密度依然相对较低,导致能量利用率低;最后,通过储气筒的压缩空气实现对发动机辅助增压,而储气筒的压缩空气原本供制动系统用气,这样会最终影响到制动系统用气。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动机增压进气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增压进气系统能量利用率低且需额外消耗发动机能量的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增压进气系统,其包括空气滤清器以及分别与所述空气滤清器相连的增压器和储气罐,所述增压器的下游管路上设有发动机,所述空气滤清器和储气罐之间设有增压并联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并联管路包括:
第一增压支路,其上设有空压机,所述空压机用于接收经所述空气滤清器过滤的空气并对该空气进行压缩后输入至所述储气罐;
第二增压支路,其上设有蓄压器,所述蓄压器的一端与所述空压机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增压器相连;其中,
当所述储气罐内的压力达到第一压力预设值时,所述空压机与储气罐断开,并与所述蓄压器连通,将卸荷时需要排入至大气中的压缩空气储存至所述蓄压器内,当所述蓄压器内的压力达到第二压力预设值或所述储气罐内的压力小于第三压力预设值时,所述空压机与蓄压器断开,并与所述储气罐连通,当所述发动机的进气压力小于第四压力预设值时,所述蓄压器与增压器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未经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514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