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进水流道可伸缩的喷水推进泵装置及其实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51805.5 | 申请日: | 2020-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461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陈雄欢;成立;吴金鑫;杨子越;罗灿;贾轩闻;王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H11/04 | 分类号: | B63H11/04;B63H11/02 |
代理公司: | 扬州苏中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2 | 代理人: | 许必元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进水 流道可 伸缩 喷水 推进 装置 及其 实现 方法 | ||
一种进水流道可伸缩的喷水推进泵装置及其实现方法,属于船舶工程领域。包括喷水推进泵以及进水流道,其特征是,所述进水流道包括近喷口进水流道、近进水口进水流道,所述近喷口进水流道位于喷水推进泵的进水口端,所述近进水口进水流道与船板活动连接;该装置设有可伸缩过水部件,所述可伸缩过水部件一端与近喷口进水流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近进水口进水流道套接;通过使可伸缩过水部件在近进水口进水流道内上行或下行,实现进水流道的可伸缩,使吃水深度T'达到适当范围,实现喷水推进装置稳定运行,在推进船舶、高速艇的设计与运行中有广阔的市场和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进水流道可伸缩的喷水推进泵装置及其实现方法,属于船舶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进水流道作为喷水推进泵装置重要的组件之一,其性能的优化一直是研究重点。对于装载货物或人员的船来说,由于荷载的变化,其吃水深度不同,从而导出喷水推进泵装置吸入口的吃水深T不在理想的设计范围,导致喷水推进泵装置不稳定运行。传统的进水流道往往是固定长度,不能有效调节吃水深度,本专利发明一种新型的可伸缩的进水流道解决困扰浅吃水深度的喷水推进泵装置的安全可靠运行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吃水深度变化后带来的运行稳定性问题,提出一种进水流道可伸缩的喷水推进泵装置及其实现方法。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进水流道可伸缩的喷水推进泵装置,包括喷水推进泵以及进水流道,其特征是,所述进水流道包括近喷口进水流道、近进水口进水流道,所述近喷口进水流道位于喷水推进泵的进水口端,所述近进水口进水流道与船板活动连接;该装置设有可伸缩过水部件,所述可伸缩过水部件一端与近喷口进水流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近进水口进水流道套接;通过使可伸缩过水部件在近进水口进水流道内上行或下行,实现进水流道的可伸缩。
进一步的,所述可伸缩过水部件与近喷口进水流道的固定连接处设有密封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可伸缩过水部件的外轮廓为弧形,并与近进水口进水流道的内部尺寸相匹配,且两者连接处固定有密封圈,使得可伸缩过水部件的弧形外边缘与近进水口的进水流道紧密贴合,防止水流地进入。
进一步的,该装置还设有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的端部连接所述近进水口进水流道,另一端由液压装置控制;通过液压装置的伸缩,使调节装置带动近进水口进水流道产生位移,继而使可伸缩过水部件相对近进水口进水流道缩回或伸出。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装置为L型调节杆,所述L型调节杆的外部套有轨道,所述轨道连接液压装置,液压装置的伸缩,使轨道带动L型调节杆位移。
进一步的,所述轨道外侧壁沿其长度方向布置有若干销孔,通过销钉插入选定的销孔,将L型调节杆固定于所述轨道。
进一步的,所述进水流道与船板活动连接,接口处设有柔性止水。
上述一种进水流道可伸缩的喷水推进泵装置的实现方法,其特征是,当船吃水工况发生改变时,液压装置启动,控制调节装置带动近进水口进水流道的上下推拉,使可伸缩过水部件在近进水口进水流道内上行或下行,实现近进水口进水流道的上下变化,加长或缩短进水流道,达到吃水深度T' =(0.7~1.0),为叶轮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装置通过销钉与导轨连接,通过销钉的连接与否达到向前或后移动可控距离的目的,进而推拉近进水口进水流道。
当舰船发射导弹后,处于浅吃水工况时,由液压装置启动,推拉导轨,带动调节装置进行可控距离地移动,向下推动近进水口的进水流道,实现进水流道的伸长,改变吃水深度,从而解决这一问题。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针对船处于浅吃水工况下,吃水深度T'过小带来的不利影响,本发明可以实现进水流道的动态伸缩,使的吃水深度T' 达到适当范围,实现喷水推进装置稳定运行,在推进船舶、高速艇的设计与运行中有广阔的市场和应用前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518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