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黑木耳菌株特异性分子标记引物、试剂盒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55970.8 | 申请日: | 2020-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783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吴圣进;陈雪凤;韦仕岩;王灿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C12Q1/04;C12N15/11;C12R1/645 |
代理公司: | 广西中知科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5130 | 代理人: | 牙斐颖 |
地址: | 530007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黑木耳 菌株 特异性 分子 标记 引物 试剂盒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黑木耳菌株特异性分子标记引物、试剂盒及其应用,所述引物对命名为3‑ty026‑3;其上游引物序列为:5’‑CGAGAGGCAAGGTGAACTCC‑3’;下游引物序列为:5’‑GCTGGCAGTCGATCAAGATC‑3’。本发明的分子标记引物对3‑ty026‑3特异性强,能够对黑木耳菌株桂云3号的基因组DNA进行特异扩增,而对其他黑木耳菌株无扩增作用,利用特异性分子标记引物对3‑ty026‑3,可快速、准确的鉴别黑木耳菌株桂云3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黑木耳菌株特异性分子标记引物、试剂盒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黑木耳菌株桂云3号是由百色野生黑木耳分离、驯化和培育而得的新菌株。该菌株子实体泡发率高(达20.0以上),并富含铁素(166mg/Kg以上)和多糖(4.15g/100g);该菌株子实体单片状,无脉纹或少脉纹,耳片柔软有弹性,口感滑润顺口,深受消费者喜爱。鲜品黄褐色,鲜艳透明;干品腹面黑褐色,背面灰黑色,品相极好,市场前景广阔,该菌株已申请专利(专利申请号:20181126406.2)。目前,黑木耳菌种的鉴定一般是从形态、性状和生理特性上进行鉴定,而黑木耳菌株易受种植环境以及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黑木耳菌种鉴定并不准确。因此,研究出黑木耳菌株桂云3号的有效鉴别方法,对于该菌株的进一步遗传改良研究和生产上的推广栽培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发明意在原有ISSR遗传差异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特异引物,建立了桂云3号的SCAR 分子标记,并利用该分子标记可以简单、快速、明了地鉴别该菌株。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以形态、性状和生理特性上进行鉴定黑木耳菌种,鉴定不准确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黑木耳菌株特异性分子标记引物、试剂盒及其应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分子标记引物对,所述引物对命名为3-ty026-3;其上游引物序列为:5’ -CGAGAGGCAAGGTGAACTCC-3’;下游引物序列为:5’-GCTGGCAGTCGATCAAGATC-3’。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还在于保护一种试剂盒,所述试剂盒包含上述的引物对。
所述试剂盒还包括2×Es TaqMasterMix、ddH2O。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还在于保护上述引物对或上述试剂盒在鉴别黑木耳菌株桂云3号上的应用。
其中,本发明的黑木耳菌株桂云3号(Auricularia auricular-judae),黑木耳菌株桂云3号已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保藏编号为CGMCC No.15367,保藏日期为2018年3月22日。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还在于保护一种利用所述引物对3-ty026-3从多个黑木耳菌株中鉴定出黑木耳菌株桂云3号的方法,所述方法为:提取待鉴别黑木耳菌株的总DNA,利用所述引物对3-ty026-3进行PCR扩增,当扩增出445bp片段时即判定该菌株为黑木耳菌株桂云3号。
所述方法中,所述PCR扩增的反应程序为:95℃预变性5min,95℃变性30sec,60℃退火30sec,72℃延伸60sec,循环30次,72℃延伸7min,4℃保存30min;所述PCR扩增时采用的PCR反应体系以25μL计为:2×Es TaqMasterMix 11.5μL、ddH2O 10.5μl、10μmol/L 上游引物1μl、10μmol/L下游引物1μl、待测黑木耳菌株基因组DNA 1μL。
所述引物对3-ty026-3扩增出特异性片段的核酸序列如序列表SEQ ID NO:2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未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5597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