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垃圾焚烧厂渗滤液的零排放处理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58292.0 | 申请日: | 2020-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477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郭智;刘健平;刘风华;张欣;任荣杰;王增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节能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1B25/45;C05B7/00;C02F101/30;C02F10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陈征 |
地址: | 100082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垃圾 焚烧 渗滤 排放 处理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垃圾焚烧厂渗滤液的零排放处理系统及方法。所述处理系统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连接的调节池、水解酸化池、UASB厌氧反应罐、气浮池、鸟粪石反应池、沉淀池、A/O反应池、MBR膜池、电子束辐照设备、混凝池、保安过滤器和负压膜蒸馏设备。本发明的垃圾焚烧厂渗滤液的零排放处理系统能使垃圾焚烧厂产生的渗滤液经处理后水质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控制标准》(GB 16889‑2008)的排放限值标准,具有处理效果好、成本较低、运行稳定的优点,可使垃圾渗滤液经处理后实现零排放,因而有较好的应用推广前景,能够为垃圾焚烧厂的平稳生产和降本增效保驾护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垃圾焚烧厂渗滤液的零排放处理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因具有占地面积小,机械化程度高,可实现对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及资源化处理等显著优势,正逐步取代卫生填埋成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主流技术。但由于当前我国生活垃圾的含水率较高,为提高垃圾的燃烧热值,在焚烧前需要对垃圾进行堆酵,使其熟化并沥出水分,在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垃圾渗滤液。垃圾渗滤液是一类水质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难处理的有机污染废水,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会造成土壤和水体的严重污染,危害城镇居民的身体健康。垃圾渗滤液的零排放处理是当前业界的热点之一,针对垃圾焚烧厂渗滤液的产量特点及污染物特征,充分考虑焚烧工艺的需求,将焚烧厂的稳定生产和降本增效与渗滤液的高效处理有机结合,开发经济合理,技术可行,运行稳定的渗滤液零排放处理工艺势在必行。
中国专利CN110510794A公开了一种垃圾渗滤液零排放处理装置及方法。该方法主要使用膜处理系统去除水中的大部分COD、氨氮和总硬度,并将氨氮转换为铵盐进行资源化利用。膜处理产生的浓缩液使用低温蒸发固化处理达到零排放的效果。该方法的缺点在于:一、渗滤液未经预处理直接进入纳滤单元,水中的有机物及悬浮物容易造成膜污堵,膜清洗/更换频繁,影响整体工艺稳定运行;二、膜脱氨单元产生的硫酸铵溶液浓度较低,需要进一步浓缩,由此会产生额外的能耗。且脱氨过程需加入大量碱调节pH,造成处理成本显著上升。三、浓水进入蒸发系统后,其中的高浓度有机物容易形成共沸物,使蒸发冷凝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污染物。冷凝水回到纳滤单元,其中的有机物将加剧该单元的污堵。
中国专利CN110255728A公开了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的新型组合工艺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预处理、氨氮膜分离、MBR、铁碳微电解-芬顿、RO及蒸发单元,可保证出水电导率达标,具有回收率高,水质稳定,近零排放等优点。该方法同样面临膜脱氨单元产生的铵盐溶液浓度无法达到工业使用标准的问题,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氨的资源化利用。同时,铁碳微电解单元中将铁原料和碳原料分开使用,容易造成原料板结,难以清理和更换,也会使处理效果显著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垃圾焚烧厂渗滤液的零排放处理系统及方法,为现阶段垃圾渗滤液膜法处理工艺存在的膜后浓相液难以处理、运行费用较高等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处理后水质可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控制标准》(GB 16889-2008)的排放限值标准,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前景,能够为垃圾焚烧厂的平稳生产和降本增效保驾护航。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垃圾焚烧厂渗滤液的零排放处理系统,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连接的调节池、水解酸化池、UASB厌氧反应罐、气浮池、鸟粪石反应池、沉淀池、A/O反应池、MBR膜池、电子束辐照设备、混凝池、保安过滤器和负压膜蒸馏设备。
优选的,上述垃圾焚烧厂渗滤液的零排放处理系统中,还包括污泥脱水装置,所述UASB厌氧反应罐的污泥出口、气浮池的浮渣出口、A/O反应池的污泥出口、MBR膜池的污泥出口、混凝池的污泥出口均与所述污泥脱水装置连接。
优选的,上述垃圾焚烧厂渗滤液的零排放处理系统中,所述MBR膜池为外置式MBR膜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节能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节能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582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自加速光束的光笼光束产生系统
- 下一篇:化合物、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